▲ 2021年9月16日,浙江省嘉兴市一家农业数字化工厂的种植车间,工作人员使用轨道升降车进行蔬菜的日常管理。 韩传豪 摄
◆ 10年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取得200多项标志性成果。 研究开发技术占农业农村部推广的主要技术的一半以上。 企业采用新工艺700余项,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成熟配套技术,开发出新品种1130个、新技术4280项、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743项,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奠定了科技基础。农业产业转型。
◆ 农业科技必须完成四项主要任务:
一是补齐短板,加强新阶段重大科技问题的协同研究;
二是扩大品种,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
三是延伸链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四是强化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文字 张桃林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中国农学会理事长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支撑是稳定农业基本市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手段。 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领域一直存在资源分散、协作不力、科研与推广脱节、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等问题的困扰。
围绕建设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07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农业部农业农村部联合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以农产品为单位,以产业为主线,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10多年来,这一体系取得了200多项标志性成果,走出了一条符合行业特点和创新规律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第三方评价研究中心通过绩效评价认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重大管理创新,推动农业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全国性农业科研协同创新内生机制的重要一步。
面对乡村振兴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变,进一步发挥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为主体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应对走向国际科技竞争已成为当务之急。 要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研发体系和管理体系,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成为纵横交织、点线面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升级版。立体网络化,培育壮大国家农业产业科技战略力量。
努力打破科研体制“上下同样粗糙”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旨在解决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和不足、断环和障碍,着力解决力量分散的问题科研体系存在“上下普遍粗糙”、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
——以农产品为单位,按照农业生产全过程配置科研力量。
一是建立基于整个生产流程的系统架构。 依托主要农产品,建立50个产业技术体系; 在遗传育种、栽培育种、病害防治、产后加工、机械装备、产业经济等领域设置6个科学家岗位。
二是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体系”确定六大领域的主方向目标时,充分体现了领域间目标的一致性、专家的互动性、结果的关联性,实现了“体系”中各岗位的联动协作”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是聚焦重大综合性产业问题,开展联合研究。 “系统”变单一研究为系统研究,变单点突破为多点融合,变单一成果为整体解决方案。
——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汇聚全国科研力量,实现科技资源有效整合。 开辟“制度”,从全国农业科教机构和企业选聘优秀产业科技团队。
二是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各主体在凝聚目标、综合融合、推广应用中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作用。
三是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通过培育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打造新装备、融合新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产效率显着提高。
——采取长期稳定的支持方式。 为科技人员提供一定稳定的资金支持,让他们安心做“系统”工作,减少争夺资金的环节和不确定性。
一是稳定专家队伍。 “制度”实行五年聘任制,确保始终有一支优秀的产业科技力量。
二是稳定科研经费。 《制度》改变了以往科技计划投入方式,通过持续的中央财政支持和任务下放,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符合农业科技需要长期稳定的规律。积累。
三是稳定方向目标。 “系统”使命是基于国家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经过一线生产调研、技术用户反馈、多方集体凝聚、行业部门认可而确立的。
四是创新评价机制。 “体系”引入技术使用者评价机制,重点考核“体系”与行业的关联性、“体系”对行业的贡献以及“体系”技术研发的创新性。
——建立“一体化”衔接机制,将国家科技计划、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种植联系起来,体现科研推广培训的互联互通。
一方面,发挥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系统”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及时发现问题,凝练科学命题,提出研究课题,为生产工作提供依据。制定其他国家科技计划。 另一方面,以“系统”专家团队为骨干,发挥核心作用,汇聚同行业专家,开展国家良种研究、耕地保护、绿色防治等重大行动。防治病虫害,推动全国范围内更广泛的联合研究。
农业领域国家获奖成果贡献率达60%
“体系”聚集了两院院士、“杰出青年学者”、长江学者、“万人计划”专家等一批高水平科技带头人,推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体系”取得了200多项标志性成果。 研究开发技术占农业农村部推广的主要技术的一半以上。 企业采用新工艺700余项,有效推动了产业技术升级。 。 “十三五”期间,农业领域60%的国家级获奖成果也是由“系统”专家研发和推广的。
引领产业科技创新方向,取得一系列重要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D53蛋白在调控水稻分蘖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建立的高效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在全国100多家单位应用。 大豆长性基因成功克隆,揭示其在中国、美国、巴西大豆品种间的分布格局。 分析家猪遗传的“中国基因”,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芯一号”家猪基因芯片并推广应用。 创建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集多种优良性状于一体的大面积流行品种“圆杂9102”。 花生远缘杂交育种已跃居国际领先水平。
为产业转型奠定了科技基础。 “体系”通过突破共性技术、集成关键技术、成熟配套技术,先后开发新品种1130个、新技术4280项、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743项,引领行业提质。 水肥一体化调控等技术,促进水稻优质率和优质专用小麦比例不断提高; 水稻机械直播、玉米机械收获、棉花机械收获、油菜全程机械化取得重大进展。
推动品种结构和质量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重大变革。 柑橘系统在育苗、保鲜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保证了9个月的新鲜水果供应,彻底改变了柑橘产业的落后局面。 花生体系促进河南省正阳县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170万亩,年产量超过50万吨,使正阳县成为中国花生及花生生产加工机械的交易中心。
提高产业竞争力。 “体系”加快了核心种质遗传改良进程,提高了优良品种国产化率,有效降低了品种对外依存度。 例如,蛋鸡、肉鸡体系培育出景红、景粉系列等自主蛋鸡品种和景海黄鸡等自主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由20%提升至50%以上。 大宗蔬菜系统自主育成的小白菜种子市场占有率由10%提升至60%。
帮助消除贫困。 38个系统针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成立了544个产业扶贫专家组,派出2000余名专家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例如,马铃薯系统将特色品种和加工技术引进甘肃定西进行一体化改造,帮助当地及周边5万多名农民脱贫。 大宗蔬菜体系在安徽岳西将野生稻生产技术与鳖、鸭养殖技术融合推广,帮助当地5万农民脱贫。
提供决策咨询和应急服务。 “系统”已向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4500余项产业发展政策建议、研究咨询报告,其中近400项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3400项被地方采纳政府和企业。 例如,“系统”专家第一时间投入抗击新冠疫情稳定生产供应、东北台风、长江洪水等灾后恢复生产,提供非洲猪瘟防治等应急技术指导服务为18000余人次开展草地贪夜蛾防治等工作。 有力支撑保障了农业生产稳产增收。
加强农业科技全产业链布局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 加快突破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科技“两张皮”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中阻碍”,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体系和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体系的集群集成和倍增效应。
一是补齐短板,加强新阶段重大科技问题的协同研究。 围绕大豆玉米条带复植、豆油产能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东北黑土保护等重大区域性、战略性科技问题,重点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鉴定在医药、健康生态养殖、农机农艺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发展等重点领域加强布局横向协作的优势科研团队,依托产业技术体系,汇聚全国科技力量,合力形成融合多种技术、克服制约的综合解决方案。 农业提质增效和竞争力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和关键问题。
二是扩大品种,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 围绕农产品“三品一标准”(品种培育、质量提升、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技术需求,新增一批特色产品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推动特色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贫困地区乡村产业振兴。 围绕“一县一业”,组建“系统”专家团队,会同地方推动部门、合作机构、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示范县。 打造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带,推动“体系”建设与特色产业带发展融合互促。
三是延伸链条,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加快拓展科技创新链条,建立具有信息化、智能化优势的科研团队,加大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的融合和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人工智能,特别是围绕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果蔬生产关键环节、智能化规模化养殖等重大关键技术和设施装备,着力探索新功能,延伸产业链链,增加附加值,满足市场消费新趋势和现代农业新要求。
四是强化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推动“体系”与龙头企业融合,建立健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力打造农业科技集团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 推动新的体制机制。
发表于《瞭望》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