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手抢收小麦人民日报深度观察

图①展现了在新安店镇代楼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机械化设备轰鸣,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麦田之间,勤奋的农机手正在抢收小麦(图片来自无人机)。在图②中,朗陵街道鲍庄社区的一位农机手李毛,身处驾驶室操作卸粮机,为农作物的储存提供了方便。与此同时,图③中的留庄镇邢河村里,一个群众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着卖粮情况。夜幕降临,图④中的刘店镇麦田里,应急照明的无人机映照着农机手们在黑夜中忙碌的身影,抢收过程依然在持续进行中。

图⑤中,盘龙街道罗岗社区里的收割机正穿梭在金黄色的麦田间,稻草飞舞,麦浪飘摇。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要大事,夏粮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季,占据了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4。当前,全国小麦正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正全面展开。在5月下旬北方冬麦区出现持续降雨过程的情况下,本报记者赶到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麦收一线,深入跟访农机手,现场了解高效抢收、机收服务、晾晒烘干、跨区作业等环节,实地调研当地积极应对阴雨天气影响,力保夏粮颗粒归仓。

这份责任重大的工作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我们要对农机手和他们的机器,以及每一步麦子生产的过程进行精益求精的管理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 编者

在这个关键时刻,农民们投入了全部精力,抓紧时间将他们辛苦劳作的收成收进仓里。宝贵的麦子成为了他们的生命线,他们的期望和希望。在5月31日这个雨过天晴的日子里,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新安店镇槐树庙村的李毛农机手趁着收割机加油的间隙,用微信发出了当天的第一条信息,宣告着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出发,前往目的地进行麦子收割工作。

我们跟随着李毛,从槐树庙村出发,直奔朗陵街道鲍庄社区。不过,这背后的故事通常只有沉默的农民群众能够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生计和家庭的生存,他们付出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精力,不惧困难和挑战,奉献他们的热情和汗水,为我们的餐桌奉献无私的粮食。

—— 编者

这是为期数月的劳作展开后的第一个重要订单——100多亩麦子等待抢收。农民们急切地希望将他们的收成尽快收进仓库,而李毛也同样着急,“5月17日,我就离家到湖北省云梦县开始了麦子收割工作。可是在5月26日回到家后,连续几天下雨,工作因此被迫停顿。”

收割机的速度只有30公里每小时,在到达鲍庄社区的田地时已经将近8点,几位在地头等待的村民和运输车早已在路边等候。李毛停好收割机,就跳了下来,要求我也下车一起休息一会儿。

“你一开口就想让我休息,他们可在路上等了好几个小时。”我开始怀疑李毛的工作热情,不过他马上拉着我进了田里。“这片地还有些发软,进去容易陷车。”尽管我充满了疑问,李毛还是让我掐了一下麦秆。“你看,麦秆还很结实。等太阳出来露一下,麦秆就会变脆,这样收割会更轻松。”李毛详细地解释道。

—— 编者

时间显示9:20,随着麦田上露水渐渐消失,李毛决定启动收割机开始收割。“虽然地还有点湿,但整体上还行,今天的收割任务应该可以完成不少。”技术熟练的李毛开始在田地里穿梭,收割机咔咔作响地吞噬着麦子,将其变成麦粒储存在机器的“肚子”里,同时被打碎的秸秆撒在地上。短短十多分钟的时间,一亩麦田就被收割完了。

在卸掉粮食等待的工作时间里,记者坐进了离地3米高的收割机驾驶室。透过挡风玻璃,一望无垠的麦田景色尽收眼底。四个通风口的冷气很足,即使穿着长袖也感觉不到炎热的天气。“坐稳了,我们要开始工作了。”李毛紧盯前方的麦田,左手掌握方向盘,右手操作推杆,让收割机在麦浪中穿梭前进——来回颠簸、快慢不一。

—— 编者

李毛轻松地说着:“现在开收割机就像开小汽车一样,自动挡,踩下油门就可以前进了。”然而记者只上了不到一个小时的车就觉得晕车了。为了观察割台的高度和割麦速度,李毛的身体一直处于前倾状态,还时不时把座位往前调整,让人有些难以承受。

“现在的农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参数都可以实时显示。”说起收割机,李毛滔滔不绝地讲起:“我们去年购置了这款全新的农机,拥有200马力大功率,作业效率高,每天可以轻松地收割100多亩麦田;车载北斗导航也可以实时定位和测量作业面积,一边走一边测,收割轨迹一目了然;同时车上还配备了冷气设备,收麦时再也不必坐在‘蒸笼’里了。”

一个收割机的谷仓容量可达到3000斤,每收割两三亩地就需要将收割机里的麦子卸载。当谷仓装满时,李毛掏出了一根黑色的盘尺,测量了一下谷仓的容积,并向附近的商贩洽谈价格。附近的商贩很快就来了,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 编者

李毛拿起对讲机联系妻子胡秀荣,并叫来乡亲把运输车开过来拉麦子。

“现在太阳正高,赶紧收齐乡亲们的麦子吧。”正好到了中午,太阳越来越大,农田里的车和人反而增多,四五辆拉麦子的车进来了。看着麦粒从收割机里倾泻而下,村民张婷婷开心地笑道:“这一茬麦子终于全收进仓了,心里踏实了!”

在李毛的眼里,“割得干净”是对机手的最高评价。前不久降雨,麦田中出现了小面积倒伏,这对机手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挑战。看到倒伏的麦子,李毛总是放慢了速度,把割台下调,细心地把麦粒收进仓子里。“优秀的机器加上最用心的操作,就算是倒伏的麦子也能完整地归入谷仓。”确山县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副主任刘东升跟在我们后面,蹲下来检查收割完的麦秸和麦茬,“留下的麦秸不到10厘米,麦茬粉碎得非常彻底。上午收完小麦,下午便可开心地收整大豆了。”

—— 编者

“小麦在地里勿笑,要收入谷仓方妥当。”确山县委路耕表示,全县91万亩小麦主要依靠农机收割,利用有利时机,加快抢收速度,以高质量的农机操作促进粮食颗粒归仓。截至5月31日,全县已动员4000余台农业机械投入“三夏”时期的抢收和抢种工作,累计完成了42万亩的收割任务。

不仅仅是在确山,作为“中原粮仓”的河南省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抢收农作物。全省共有约17万台轮式收割机和3万多台履带式收割机,进入农田进行作业。省、市和县三级政府联动,借助农机合作社这一市场化协作机制的优势,充分发挥了农机化装备的效用。“全省上下正以最大力度保障夏粮的顺利收获,预计整个冬麦收割工作将于6月15日前完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孙巍峰说道。

—— 编者

根据农业农村部负责人的介绍,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已实现机械化收获,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机收率分别超过了97%、94%、80%。机械收割可一次性完成多项工序,如收割、脱粒和清选。今年夏季,全国预计将动员1650万台(套)各类农机装备,进行夏收、夏种和夏季田管机械化作业,其中联合收割机超过60万台,机具总量充足,完全可以满足“三夏”生产的需求。

在这个光景下,“抢收”成为了主要占据。6月1日,是一个好天气。日头晒得人满脸通红,在这样光景下,大规模的机械收割已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场面。

—— 编者

经过整整一天干燥的天气,麦秸变得茸茸,这时,各个村庄的抢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田间地头,大型收割机排成一排,拉麦车成群结队。这是一幅繁忙而有序、规模庞大的机械式收割场面的回归。

早上5点多出门,李毛不到8点就开始收割麦子了。“我们要趁着晴朗的天气赶紧抢收,把失去的时间赶回来。”李毛向我展示了一个微信小程序:“三夏生产气象服务”,该程序可以实时查看当前位置的气象情况、预报、预警和麦收进度。在这样的气象大环境下,抢收成为了“夺粮横行”的关键。时刻保持与自然竞速,就是“龙口夺粮”的真正意义。

这一天,李毛在刘店镇为种粮大户收割了一片大地。他们种植的麦子茂密连片,大型收割机在这片田地上奔跑,整个过程稳坐安稳。100多亩的收割任务即将完成,天色渐渐转暗。此时,李毛接到了一个电话:“有新订单了,我们需要转到留庄镇邢庄李家庄进行收割。”

—— 编者

夜幕已深,但这并不妨碍田间地头的灯光闪烁不停。“等待已久的机械军团来了!”当收割机到达目标地块时,李毛发现许多人都在夜里苦干着。“我们不能落后!”李毛发动收割机,进入黑夜的麦田作业。

当夜晚渐渐深入,时间指向23点,麦收现场却被一束高高悬浮的灯光覆盖着。原来,这是无人机移动照明升空供电,为地面上的收割机提供光源和警示。李毛指着无人机说:“照明面积宽广,夜里收割帮了大忙。”

由于不规则的农田地形和车灯亮度的限制,收割机的效率不高。这时,一位附近的农机手拨打电话说道:“麦地地形很不平整,车灯束缚效率,我提供一种新型车灯,我们一块共同提高收割效率吧。”

—— 编者

当夜幕降临时,收割机已经进入田间。然而,由于地形不平整,灯光照明效果不佳。李毛收到了确山县供电服务电话,让他不禁想起了在白天使用无人机照明所见的景象。于是,他联系了国网驻马店供电公司,请求无人机支援。

经过技术研判,多台专业无人机,照明设备和临时发电机即刻赶到,国网驻马店公司成功调用无人机照明,支援应急供电服务队,随时待命,为眼前的夜间抢收小麦提供照明支持。李毛幸运地拥有更好的视野,加班通宵,最终割下了超过160多亩的高质量小麦。

而在确山麦收一线,连接了县领导、乡镇班子成员、负责单位和镇村干部,共同为“三夏”生产提供志愿服务。超过120个志愿服务队,由860多名志愿者组成,深入“三夏”生产一线。在这条生产线上,5100多人日夜奋斗,投身于小麦收割的伟大事业之中。

—— 编者

在“三夏”生产的最关键时期,为确保夏粮顺利归仓,一批名结对帮扶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实际的帮扶服务。

机手董焕群从江苏星夜兼程赶来,在三天内完成了134台收割机的支援工作,为刘店镇麦收作业奉献了他的力量。此时,刘店镇早已采取了多种措施,尽可能调剂收获机械,确保每个农民的小麦都能按时收割。镇村干部则下沉田间,做收割机的“护航员”和机手的“保障员”,在确保收获效益的同时,也在关怀农民的耕作情况。

对于机械不足的情况,志愿者们及时向市里汇报,请求调剂机械。同时,他们还通过微信群和社交媒体,发布《致全县农机手倡议书》,号召更多农机手加入麦收作业。除此之外,为方便外来机手,志愿者们还为他们提供全程服务,免费送餐到田间地头。最终,确山县的收获机械达到了一个数量的高峰。

在这个过程中,名结对帮扶人员和志愿者们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全力以赴,该做的事情尽力做到极致。他们愿意为了夏粮的采收默默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宝贵的生命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

—— 编者

在这个“争抢”的时刻,我国第一时间启动了大规模小麦机械化收割作业。尽管推迟了3天,但是每天还是投入了作业机械2100多台,外地调入的收割机更是高达730多台,总数已经达到了3300台。

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交通、气象及能源等单位积极行动,努力提供保障服务。他们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和机收作业气象提示,在高速路口和主干道沿途设立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站3200多个,农机保供加油站也已经超过1.2万多座。并且开通了近1100部的“三夏”农机热线电话,提供农户机手作业供需对接、农机通行以及优先优惠加油等保障服务。此外,各主产区也组建了超过6000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伍,为“小散偏”地块和有困难的农户提供抢收抢种服务。

进入烘干阶段——

在这个收割忙碌的季节,每个农民都将粮食视为至宝,我们不会浪费任何一颗粮食。

然而,在这个“三夏”大忙的时期,抢收的麦子又去了何方?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记者趁着在留庄镇割麦中午休息的机会,坐上送粮的三轮车,和李毛一起来到确山县供销合作社留庄为农服务中心。

就在进门前,我们就能看到门口竖着一块大白板,“收购干湿小麦”六个大字特别显眼。随着振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钟振朝的带领,我们走到了为农服务中心的烘干生产线。机器轰鸣,一个人正在往一个大漏斗装麦子,麦粒通过传送带自下而上送进烘干塔加工。经过烘干后的小麦通过高空传送带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这里设有两组烘干装置,经过12至14个小时的烘干,小麦的含水量可以被降低到13%至14%左右,这时粮食已经可以进行收储了。

钟振朝说:“这几天工作设备昼夜不停,一天能烘干100吨小麦,而且每天还有价值达五六十吨的小麦从这里销售出去。”

同时,我们看到一位农户付民选拉来一车刚收获的新粮。技术员使用测干仪测量小麦的含水量,结果是13.2%。钟振朝说:“这个含水量的数据相当不错,直接可以存到仓库里了。”经过一番交易,付民选用自己3亩多的土地种植的粮食,换成了价值超过3400元的现金。“小麦成交价每斤1.1元,尽管比去年低了,但是由于不需要来回晾晒,直接换成钱,我的心情也跟着轻松了。”付民选展露出了笑容。

据介绍,这个烘干点的服务范围为方圆5公里,共涵盖6个村庄和10万亩耕地。今年天气连续阴雨天,导致当地农民的庄稼无法晾晒,因此他们选择送到这里进行烘干。但是烘干设备已经超负荷运转,需再增建4组设备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由于确山地区农民一般是零散地种植,土地也很小,因此难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待烘干的粮食用于开启烘干机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钟振朝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办法——优先满足小农户需求,大规模粮食种植者须预约烘干时间。

钟振朝表示,“小农户人均只有两亩多地,单个烘干不划算,我们将其凑成一批集中烘干。而种粮大户则利用晾晒场先晒干粮食,然后排队等待烘干。这样就能满足所有农民的需求,实现颗粒归仓。”

目前,确山县拥有36台粮食烘干装置,总功率达到540千瓦。这些设备一天最大工作量可烘干1000多吨粮食。然而,随着需求的增加,如何合理利用设备和控制成本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钟振朝指出:“我们需要考虑成本因素。烘干小麦的成本很高,每吨麦子的售价超过2000元,而烘干这些粮食需要200多元的费用。从建设方面看,一个烘干点需要投入800多万元的资金,而由于设备闲置率很高,这些设备一般不到一个月就有可能闲置一年。今年由于天气情况不同寻常,设备运转时间预计也只有两个月左右。”

据实地走访发现,大规模种植者对于烘干设备的需求非常迫切。双河镇大邓庄的白晶农场负责人白晶带领工人正在进行烘干设备的扩建。农场已有3组烘干设备,每天最大工作量可达90吨,已累计烘干1000多吨小麦。

钟振朝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烘干设备:“我们尽可能地收购干麦和湿麦,不浪费任何一粒粮食。对于雨前或雨中抢收的湿麦,含水量高达40%。每斤价格大约在6-9毛之间。然而,经过晒干或者烘干后,每斤的售价却能够翻倍,达到1.1元左右。如果能够得到烘干或燃料方面的支持,那将是更好的补贴。”

如何尽可能完全地利用烘干和晒干设备?针对这一问题,河南省紧急调配了4460台烘干设备,加强抢收湿粮的烘干措施。同时,利用粮食系统和供销系统优势,加强对潮湿粮食的收购力度,及时进行烘干和储存。此外,政府还特别拨出2亿元用于小麦烘干,以加速提高粮食产地的烘干能力。除此之外,政府也鼓励充分利用公共场所,例如文化广场、学校操场和空置工厂等,利用房前屋后、平整房顶等地进行晾晒。政府还指导农民在田间地头铺设防水布进行晾晒,并尽可能挖掘潮湿粮食晾晒的空间。

提高粮食产地的烘干能力,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主要以水稻为主进行粮食烘干,然而在近年来,随着降水线北移,小麦和玉米产后的烘干需求迅速增长。传统的晾晒方式不仅时间长、损失大,而且还存在用工成本高、晾晒场地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粮食生产新形势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解决粮食烘干设备和设施装备不足的问题,提高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促进农民稳产增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表示。

在确山县的麦收一线,贴在收割机挡风玻璃上的跨区作业证引人注目。证书正面用五个大红字写着“跨区作业证”,背面则详细记录了农业机械入区日期、型号、产权证、需进入的农田种类等信息。这些跨区作业证让人印象深刻,也反映出“干一行爱一行,有苦就会有甜”的农民精神。

跨区作业证号牌上印有编号、机主姓名、电话和发动机型号等详细信息。领取证书免费、办理快捷、一机一证、全国通用且能免除车辆通行费,这让已经跨区作业二十多年的李毛对此津津乐道。

跨区作业证书是一种“服务联系卡”,上面印有各地农机服务热线电话和通行提示信息,使机手能够及时获得服务支持。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农机流向,如遇紧急情况也能迅速调度农机参与抢收抢种。为方便机手,今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交通厅发放了5.5万张跨区作业证书。

每年的“三夏”时节,李毛都与几位同村机手一起跨区作业,从南往北割小麦。胡秀荣接过话头说:“今年五月17日开始麦收,我们四台车前往湖北云梦跨区收割,共花了10天时间,在收割机发动的轰鸣声中,心中充满着对丰收的期待。”跨区作业成为了当地农民分享工作成果的重要方式。

胡秀荣以“会计”的身份,拿出一个记账本记录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在湖北割了300多亩地,5月31日回到确山老家,头一天下地割了80亩,接着在6月1日通宵干割了160亩,然后在6月2日割了约100亩的小麦,最后在老家的土地上收割了麦子。

“庄稼人珍惜每寸土地,我们家的两亩坡岗地也种上了小麦,自己精心管理后,产量达到了千把斤。”李毛把雨前收割的麦子摆放在家门口晾晒,并说道:“在湖北等待雨停期间,我们内心紧张得不得了。因为家里的麦子已经成熟了,所以必须尽快收割。”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区作业,他们安装了GPS导航,实时跟踪机械位置,提高工作效率。即使天气不利,他们也会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操作技能,在恶劣的情况下努力完成任务。就像李毛所说:“我们庄稼人即使在下雨天也会努力工作4天,直到天气放晴,这样作业量才能增加。”

李毛曾经借钱购买了4台收割机。如今,他全款购买了北斗导航收割机,并获得了农机补贴和机械收割的培训,成为了跨区作业的专业人士。

有人想知道跨区作业的收入情况。今年,李毛在湖北为大户收割,由于地块较大且操作方便,对每亩地收费40元。现在他返回老家进行收割,但因天气影响,收费有轻微上涨。李毛解释道:“我们都是亲戚邻居,不好意思随便调高收费,因此还是按照50元每亩的费用来割。”他又算了一笔账,一般情况下,收割一亩麦子后去掉油费、机器折旧等成本,每亩可赚取20元的利润。但今年由于雨后土地变软,油耗多了1升以上,增加了7元多的成本。

李毛回忆起跨区机械收割的经历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做下去,就会注定收获成功。在夏天的麦收时,我们坐在车上尽受烈日的曝晒,地里蚊虫又多,所以几乎不能穿短袖,只能穿长衫。虽然跨区机收的工作量很大,但我喜欢这个职业,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跨区机械收割的高峰期,李毛和他的妻子曾经吃住在车上,连夜作战,累得不愿意进食。然而,他对这个职业的热爱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回报和收获。他说道:“我们不再为吃穿而担忧,甚至可以在收割机上开着旅游,跨区机械收割的夫妻档比较多,他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充满自豪感。每天晚上算账时,我们看着一张张现金和手机里的一笔笔转账记录,都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在天气预报说第二天是个好天时,睡眠是非常甜美的。”

目前,全国正处于“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械收割阶段。河南省已设立400多个机收服务站和212部热线电话,为机手提供生活、信息引导等服务。同时,农业农村部制定出要加强“三夏”农机热线值班和应急服务队伍建设等举措,确保机械收割工作的畅通顺利,为“小散偏”地块和有困难的农户提供作业机具支持。

6月3日,确山县的麦收季节基本结束,随后,3100多名农机手开始了一轮新的跨区作业。晚上8点,李毛和两个来自同一村庄的农机手,趁着夜色转移到百尺乡斩获更多的麦穗。他们将顺着麦熟的进度一路向北,收获更多的丰收果实。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108991/695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