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典型案例平台篇 北大现代农业研究院以平台建设赋能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取决于科技现代化,特别是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近年来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全面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现代化转型”。 2017年,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2021年7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潍坊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按照“基础教学在北大、科研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的运作模式,聚焦现代农业重要方面。 科学前沿问题,致力于解决“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努力打造前沿、领先、平台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创新源泉。 研究院的成功成立和有效运行,为我省集聚一流创新要素、打造高能科技创新平台、赋能乡村振兴齐鲁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主要做法及经验启示如下:

农业科研现状_农业科研进展_农业研究进展/

加强多方保障,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积极引进创新资源,夯实科研硬件基础,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加快建设高能科技创新平台。 聚焦前沿技术领域,部署作物遗传、种质创新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支撑体系,配备先进仪器设备4000余台套。 加强智能温室、试验温室、科研用地保护,建设具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实验条件的创新平台。 实行双院长制,由省政府和北京大学分别委派委员担任院长,保证研究院高效有序发展。 我们实行意见建议“推门制度”。 有好的想法的人才可以随时打开院长室的大门进行讨论、交流,助力学院健康快速发展。 积极与研究所所在地潍坊市对接,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出台《支持潍坊市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措施》,助力研究所建设。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充分发挥平台“四个不同”优势,坚持人才管理“减法”和人才支持“加法”,精准放权放宽限制,有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创新人才管理评价体系,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职称“评聘分开”,自主招聘研究员、副研究员47名高端人才。 研究院180个创业指标将统筹使用。 核心科研骨干经考察后纳入编制管理,课题组负责人根据紧缺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编制。 根据科研项目向首席专家放权,全面落实首席专家负责制,在项目组成员选拔、项目技术路线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方面充分赋予首席专家自主权成就。 创新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平台和课题组经费“承包制”预算管理制度,为每个项目首席专家提供300万元至5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使项目团队拥有5年内资金无忧,人才充分释放。 创新活力。 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实行市场化分级管理,对事业单位现聘用或引进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度等,并按“党政联席会议以“一一为基础”。

充分发挥平台集聚人才作用,集聚顶尖科研力量。 聚焦农业研究前沿领域,瞄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世界顶尖农业技术研发机构,瞄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首席科学家等6名顶尖人才,以及20名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学者为引领的人才队伍构成两个翼,以中青年骨干为骨干,是燕真人才梯队结构的支撑。 畅通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专家推荐、人才自荐等方式汇聚优质资源,丰富国内外人才供给,引进科研团队带头人37人。 积极与海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对接,不断拓展人才集聚途径。 搭建人才对接洽谈平台,参加中国(潍坊)现代农业领袖大会、分子育种前沿技术研讨会等120余场全国性学术会议(论坛),邀请90余名院士、专家学者参会。专家参加交流与交流,与30余名专家学者开展技术合作。

依托平台加强科教融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着力打造持续稳定的一流人才队伍,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和自由探索,在经费筹措、硬件设备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推荐人才申请承担国家和省人才基金项目,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16名。 2022年推荐入选国家重点人才1人,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7人。 依托科研平台和人力资源优势,搭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交流平台,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合作,推进硕士、博士人才联合培养,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实现研究所科研人员培训全覆盖。 深化院地两地人才共育模式,建立“院士论坛”,邀请邓兴旺、黄继坤等院士和国家、省级重点人才讲学,培养干部2000余名和现代农业领域的群众。 开办分子育种培训班(MBA),招生94人,接收访问学者7人。 与潍坊一中、潍坊实验中学等10所中小学联合共建科普实践基地,着力培养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人才。 “乡村振兴建设者。

聚焦科研,配置创新资源,赋能乡村振兴。 依托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人才团队,围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核心技术进行研发。 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9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13项,取得全球成果2项。 水平领先,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聚集,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生姜解毒及苦瓜、葡萄等经济作物育种等58个省份。 内外部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指导。 充分发挥战略科技人才作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联合实施“土地制度与技术创新完善齐鲁发展模式工程”,为创新完善齐鲁发展模式提供决策支持。 2022年,研究所获批国家级基金项目4项、省级基金项目5项,为拓展完善“三个模式”、打造齐鲁乡村振兴示范试验区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

农业科研现状_农业科研进展_农业研究进展/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聚焦农业领域“种子芯片”问题,充分发挥平台在人才引进和创新赋能方面的优势,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同时也为我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四链”融合提供了新模式、新路径。 一是加强高能创新平台建设。 要抓住新一轮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机遇,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十大”产业“雁阵”集群和六大发展需求面向未来产业,优化科技创新平台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量,打造引领高水平的一流平台。层面的创新。 二是充分发挥平台吸引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要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制度优势,建立多元化的人才管理机制,采取市场化的自主招聘方式,更加灵活地吸引顶尖人才,配置创新资源。 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科研自主权和经费掌控权,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三是深化平台创新赋能效应。 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和主持各类科技项目,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创新合作,聚焦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努力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赋能产业链完善质量和效率。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孙贤凯 李子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