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彰武的科技基石辽宁省农科院与彰武县联合开展科学荒漠化治理工作纪实

战斗的号角再次吹响。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沙地管理利用研究所召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区推进会。 在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两次重大的沙漠歼灭战争正式打响。

沙地管理,科技为先。 作为我省唯一的省级农业综合科研单位,省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以驻阜新沙地所为主体,以彰武县为主阵地,农科院协同全院十大研究所,组建了6个科技团队,聚集精英团队,续写与彰武人民一起新时代的沙漠浪漫、绿色传奇。

创造沙地造林奇迹

1952年,我国第一个荒漠防治研究所——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现省农科院沙地研究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 这是新中国荒漠化科学治理的开端。 这里不乏填补我国灌木荒漠化治理历史空白的人才; 建成我国首个引进樟子松固沙林; 打造沙地治理“三个模式”; 推动“三北”地区百万公顷固沙绿化面积; 孕育出“防沙明星”张武松……”

71年来,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老了,但治沙人创造的事业永远不会老。 一代又一代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奉献和毅力,唱响了一首首感天动地的歌。 这里的“沙漠浪漫”赞歌,为生态彰武奠定了鲜明的“科技背景”。

“张谷台绿了,少年头白了。” 沙地所在的张古台镇建有近4.5万亩的研发基地。 70多年来,科研人员聚焦主业,开展防护林、荒漠化防治、沙化生态农业等研究和科技共建,致力于辽西北沙化土地建设。 是典型的生态治理示范区,探索出一条以林果粮草畜复合经营为基础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路径。 在沙所的展厅里,几代治沙人的老照片,满墙的奖杯和证书,讲述着这里辉煌的过去。

登上30米高的瞭望塔,可以看到一万多亩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树的根扎在数百米厚的沙子里。 在科研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这种原本生长在寒温带的树种在地处温带的彰武扎根,创造了中国沙地造林的奇迹。 此后,樟子松不断向沙漠深处挺进,不仅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千百年来的南侵,而且成为我国“三北”防护林的主要树种。

沙地所所长余国庆表示:“沙地所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为辽西北绿色屏障建设、‘三北’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防护林工程,也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建设美丽辽宁、实现荒漠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储备和路径。”

开启“生态+”科技共建之路

融会贯通、齐心协力,是省农科院与彰武县科技合作的鲜明特色。

省农科院高度重视科技共建,与彰武县全面深入开展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在圆满完成“科技扶贫引领示范行动”三年任务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2022年我们将共同开启“彰武治沙生态+”共建之路。

2022年,省农科院党组成员16人在共建项目区深入调研指导,确保方向明确、思路明确、路径准确、措施切实、保障充分、效果好。 选派科技副县长1名、乡(镇)科技副长14名,动员10个科研院所61名专家,联合建立防沙固土、沙化耕地综合治理林草基地与彰武县稻田湿地生态修复、设施农业高效培育、特色农业高效培育、草食牲畜高效养殖等六大科技团队全面提升彰武农业科技水平。

研究所围绕“生态彰武”建设的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动员数百名科研人员,全力投入。 近年来承担了数百项科技创新项目。 林木良种樟五松通过国家审定,长白松通过省级审定,13个花生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4个玉米新品种通过省审定,选育适宜沙地的品种。 人工草地有优质饲料和中药材品种16个。

彰武省农科院科技团队在首席专家赵立人的带领下,重点攻克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挡沙、以水挡沙“四大工程”。用光锁住沙子。 减砂、优质高效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两个提升”。 今年以来,已应用示范61个优良新品种,示范推广技术45项,建成示范基地31450亩。 团队成员已累计到项目区现场指导270余人次,举办培训班十余期,培训农民820余名……

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表示,双方在“两山”理论高价值转化之路上携手并进,深入探索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最终形成“政府+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科技帮扶模式,绿色与财富共同繁荣的生态画卷在科尔沁沙地南部展开。

科技赋能给乡村带来无限活力

“草帽”专家、“泥腿”科研人员、“黑脸”医生、省农科院专家,绑黄龙织锦,把沙漠变成绿洲,把荒地变成良田。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让乡村焕发光彩。 无限的生机让无数人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掌握了松树苗培育技术。 张古台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苗木繁育基地,年销售树木数亿株,年苗木产值近亿元。

栽培所研究员余锡臣、李启辉已在双庙镇明水村扎根十余年。 他们帮助明水红薯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水村成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 村民曹景宝说:“在专家的帮助下,红薯变成了‘金疙瘩’,我们称之为‘科技财神’。”

仅凭一朵花,彰武县北斗星花卉有限公司就实现了年繁育苗木过亿株、出口创汇过亿的成功,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切花菊苗繁育基地。 董事长王宇昌表示,公司快速成长的秘诀在于技术赋能。 花卉所专家选育的新品种“瑞雪”,使产品质量更好,成本下降20%。

科技专家行走在彰武的土地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生动地诠释了爱心、奉献和专业精神。

玉米所肖万新和妻子张淑萍都是沙化农田综合治理队伍的成员。 为了在沙土上种出“千吨粮田”,他们亲自耕田、浇水、施肥,和农民一起吃饭、干活。 。

为了解决沙坨子种植水稻的问题,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韩勇把它像钉子一样“钉”在田里。 手术和住院期间,他仍然在病床上进行在线指导。

每年春节都是母羊产羔的关键时期。 沙迪研究所的徐铁山和孙涛已经努力了十多年。 虽然负债累累,但养殖业却成为彰武人民致富的产业。

在艰苦的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下,科研人员就像樟子松,牢牢扎根在黄沙之中。 他们不被困难吓倒,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因挫折而气馁,不因失败而气馁。 把汗水洒在田野上,把科技带到农民心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抗击沙尘暴,锁住黄龙,创造又一个科学治沙“绿色奇迹”。 8月13日,彰武县成立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领导小组,成员由彰武县、沙地所组成。 8月17日,双方召开座谈会,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大局”,以科技支撑为主线,定位更高、格局更大、合作更深入。更广阔的视野,打好基础,打赢歼灭科尔沁沙地战争,构筑我国北方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彰武大地上谱写壮丽的绿色诗篇。

(辽宁日报记者 侯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