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适应”青年学者论坛
会议时间表
(2020 年 12 月 17 日)
演讲人简介
朱鹏
博士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现法国气候与环境实验室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博士期间,他利用长期遥感数据构建了美国玉米产区玉米生长关键节点的时间信息。 该研究为提高农业产量模拟的准确性以及农业系统对气候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和适应提供了重要的特征信息。 在Global Change Bi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Climate、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等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12篇; 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5次; 参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SA、美国农业部的研究项目。
刘冰
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作物系统仿真与数字化设计方面的研究。 研究成果定量分析了我国小麦主产区极端高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系统构建了极端高温下小麦生产力预测与模拟模型,为我国小麦生产提供了量化工具和平台。利用该模型准确预测区域小麦产量; 综合运用多模式集合方法,在全球、区域、站点等不同尺度上定量评价气候变化对小麦等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 该研究成果有效降低了基于作物生长模型评估气候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以第一或相应在Nature Climate Change、PNAS、GCB、JXB、AFM等相关领域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含联合)作者,先后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高被引论文2篇。 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提升计划。
赵闯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博士后。 2012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生态系,2017年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研究,首次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评价气候变暖对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 开发了适用于模拟所有作物的新型作物机理模型——SIMPLE,主要用于非粮食作物的模拟和应用; 参与国际作物模型比较计划(AgMIP),系统研究作物模型改进、气候变化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等问题。 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PNAS、Nature Sustainabilit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冷国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地球系统模型和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系统模型采用美国能源部制定的农业水文参数化方案。 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近3000次。 他还是牛津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名誉研究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地球科学数据期刊副主编。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中组部人才项目中国。
秦章才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交叉学科研究,致力于通过自然界和能源领域的突破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加入中山大学前,曾在美国能源部/芝加哥大学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作为PI和co-PI主持多项科研项目。 主持和参与研发的多种环境生态耦合模型得到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应用。 曾为美国能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署以及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科技咨询。 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和美国能源部三部专着的主编和联合主编。 目前担任国际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 and Agronomy Journal的编委和副编委。 秦章才教授获得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普渡大学双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何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重点研究土壤-作物-大气系统下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作物生产系统的动态分析和定量表达,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机理和变化规律。 研究成果旨在为农业资源和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作物栽培管理和定向育种提供依据。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重点专项子项目1项,中央公益研究所基础科研业务1项,主要参与UNEP国际合作项目1项. 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目前担任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的审稿编辑。
王静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农业气象系主任,入选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A类青年新星、特聘研究员,并博士生导师。 《Field Crops Research》编委,AgMIP-Canola联合主任,中国农业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模拟学会农业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秘书。 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大北方农业”青年学者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担任《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等30余种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人。
刘志娟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中国农业大学“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首批青年新星。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农业气象灾害对玉米生产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研究。 曾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域规划学会农业灾害风险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参与973计划、全球变化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等多项研究课题行业研究项目; 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专着1部,副主编参与完成专着8部。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孟贤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气水文耦合和水旱灾害研究,致力于通过数据同化、模型耦合技术、大数据技术和3S为我国基础科学和防灾减灾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集成技术。 基础数据方面:牵头建立了覆盖整个东亚地区的40年气象再分析数据集CMADS,已收到全球近2630个团队用户的申请。 CMADS 已支持近 400 种国内外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指定CMADS作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普查农业面源项目的主要输入数据。 在科学应用方面,为我国防汛抗旱建立了多套洪水预警系统和防汛决策建议,预测精度高。 大部分建议被北京市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采纳,被中央统战部、北京市政协和2020年全国两会作为重要提案. 目前担任自然集团(NPG)旗下SCI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中国科学院优秀SCI期刊《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s》责任主编,客座主编瑞士SCI期刊《大气》。 截止2020年,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在第一通讯发表SCI论文25篇。
赵进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气象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杰出人才”和“人才培养与发展支持计划”青年新星B类入选。 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灾害对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的影响与适应、农业系统模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进展。 研究成果发表在《农业与森林气象》、《气候变化》、《大田作物研究》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全球气候变化、农业气象、农学等国内外主流期刊。目前正在承担两个子课题“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主持完成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主编和参与完成专着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