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试点农业科技成果优先转让模式

农业研究成果_农业科研成果_农业科技成果/

3月24日,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附加优先权交易。 这是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罗利军团队通过农交所开展的又一涉农知识产权转化转让工作。 这也是农交所全面落实《种业振兴行动计划》的又一重大项目。 具有国家示范意义的创新。

3月23日下午,上海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中垦金秀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科企合作联合育成节水抗旱水稻品种“旱优8200”,并通过交易所竞价系统。 对于该品种,科研单位提供亲本并完成选配,育种公司完成区域试验并提交。 合作过程中,双方达成利益共享,明确了同等条件下养殖公司的优先顺序。

根据交易报价中形成的最终市场价格,优先受让方于24日上午正式行权,最终获得该品种15年区域独家实施许可。 一方面,交易形成8%的交易溢价,为科技成果探索更好的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也保护了育种企业的优先转让权及其后续参与科企合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对该品种的深耕。 后续营销。

2021年6月10日,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党建联建活动期间,农交所首次就农业种质资源交易和优先转让权交易进行了项目路演。 其中,前者已于2021年10月15日完成全国上线,并受到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 随后,多个项目已在平台完成交易; 此次推出的农业科技成果附加优先权交易也是全国范围内推出的一项模式创新。

这一创新有助于明确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理顺科研单位成果研发与企业成果转化的关系,使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市场化、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积极开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痛点”“堵点”问题有力推动了科技企业合作的深入发展,为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稳定提升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科企合作产权界定不明确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之一。 据农交所2021年11月30日发布的专题报告《我国主要农作物品种研发大数据分析》显示,我国种业研发参与度已达1/2 、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已成为普遍现象。 但科研人员与市场的距离还比较远。 围绕具体科研合作的产权界定和利益分配往往缺乏预测,很容易导致合同条款不充分或无效。 同时,产权交易缺乏必要的核查安排,导致交易履行出现延误。 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此外,一些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在科技企业之间有有效的合作安排,并产生了显着的成果,但由于成果转化阶段对效益和风险的诉求不同,形成了相互制约,实际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没有落实,甚至有的成果被束之高阁。

为解决科技企业合作中产权界定不清、利益分配不明确、转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农交所一方面着力理顺农业科技成果共享产权安排。一方面通过优惠转让安排创新实现价值。 会议认为,应从保护和利用两个不同方面形成合力,兼顾各方利益和诉求,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共建共享、共同发展。

在交易组织实施的关键阶段,恰逢上海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措施升级,农业交易所在交易所疫情防控总体部署下,精心组织业务演练和应急预案克服了投标人全部在外地的问题。 不便之处,同时严格执行交叉验证等操作风险控制方法。 交易所信息技术部和办公室也提供了支持。 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农交所于23日成功组织系统行情,并于24日顺利完成现场演练,确保创新交易模式通过数字化交易方式达到预期效果。 此次转让是理顺科企合作成果转化关系和路径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将为更大范围、更广范围发展节水抗旱水稻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