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北京已入冬,西山下的农田已进入农闲期。 初秋,师生们种下的小麦已经发芽,浇完冬水,绿油油的秧苗已经做好了过冬的充分准备。 菜园里,农学院师生正在插秧。 从实验室走向农田,这批粉标小麦将为抗病研究贡献关键实验数据。 这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西新里屯村的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 也是市民近距离接触农业尖端技术的场所。
农业与其他农业不同。 在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传承中,具有一定的“科普”属性。 一代又一代的农业技术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2004年,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成立。 18年来,它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农民传播农业科技,也向更广泛的市民群体普及农业知识。 每年有20,000多名大中小学生来到这里。 、开展农耕文化实践实践体验活动。
得益于多年的公益科普,不久前,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被评为全国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 新京报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到,依托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研等资源优势,在这里,市民不仅可以了解农业的前世今生,更可以看到农业将何去何从。看起来像在未来。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师生在上庄试验站插秧。新京报记者 耿子野 摄
建设农业强国实验站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农”工作频频出现,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全面推进”、“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为未来农业提供了更多可能。
作为离北京最近的综合性实验站,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直属教学辅助机构,上庄实验站也是“种业之都”建设的重要创新源泉。和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特别是国家主要粮食作物优质良种选育研究。 试验站致力于提高粮食产量。 高产稳产良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服务育种是试验站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 站内有专门的繁育小区,师生每年都在这里繁育新品种。 试验站耕地分布在西新里屯村白水洼路两侧。 与村里的大片田不同,试验站占地1240亩。 农田划分成不同的小块,精细种植各种试验品种。 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白菜、橄榄菜、中药材等实验田点缀其间。
记者在试验田的一小块田地里看到,农作物上贴着不同的标签。 如果您不是专业人士,没有这些标签,您几乎看不出区别。 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不同于其他领域。 育种周期长,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很长时间。 试验站开展的育种科研工作引领着全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营地举行丰收节
在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的公告中提到,农耕文化实践营将推动中国农民的丰收和节日习俗深入人心。 此前,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首次提出并举办“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
2019年10月,“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在上庄试验站举办。 现场,来自全国农林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多项科研专利、农产品新产品、新技术亮相,将科技融入收获季节,展示了农林院校和企业的先进成果。科学研究领域的大学。
农林高校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库。 我国农林高校科技成果基地规模较大。 上庄试验站在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提出,只有能够转化为成熟产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技术,才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成果。 “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正是想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 依托我国农林高校科技成果,共同打造全国农林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交易平台,努力做出更多的科技成果”用它”。
“当时,中国农业大学与全国20多所农林院校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展示以科技为主导的先进农业成果,同时根据农民的需求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农民。” 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副站长李彦明表示,在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上,品尝了葡萄、无花果、猕猴桃等新品种,先进的无人机、传感器、物联网东西就地展示和交换。
李彦明告诉记者,目前,受疫情影响,“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暂时停办。 如果条件允许,试验站希望继续办好“全国现代农业科技丰收节”,继续推动全国农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精耕细作。
在该领域做科普的专家教授
今年春季,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旱稻田间试验、玉米变量施肥研究等9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落地上庄试验站。 这一数字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李彦明向记者介绍,这些试点项目都是在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的探索。
干旱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 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水稻种植灌溉用水占农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这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在旱稻中发现优良的抗旱基因对水稻抗旱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李子超教授团队在旱稻中发现了一个新的抗旱基因DROT1,国际知名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这一重大研究成果的背后,是专家教授多年积累的现场实验。 2004年以来,李子超教授在上庄试验站种植水稻和旱稻,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目前,李子超教授团队发现的DROT1基因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被农业部认定为极具育种价值的基因。
“实验站每年支持100多个项目,100多名科研人员在实验站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包括院士和其他农业领域的顶尖科学家。” 李彦明介绍,像这样的重大科研项目和顶尖大师为试验站开展农业研究。 科普和劳动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
李彦明说,师生传播农业技术,就是在做科普。 种田读书教育让国民知道,农是立国之本。 可见师生对农田的付出与深情。 当孩子们看到教授甚至院士在农田里辛勤耕耘时,他们会受到教育和启发。 ,甚至有些孩子会因此爱上农业。
零门槛获取顶尖农业技术
11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上庄试验站邹冬云从试验站师生手中接过无花果新品种。 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系马慧琴师生团队收获的最后一批无花果。 邹冬云表示,实验站不仅要协助师生服务好实验项目,还要保护好这些科研资料。
马慧琴团队培育的无花果新品种新京报记者耿子野摄
一早,马慧琴就带着实验组的同学们来到上庄实验站,为果树的越冬做最后的准备,浇冬水,做石硫合剂,给大棚盖上保温棉被。 收棚前,同学们摘下了仅存的几棵无花果和葡萄,并刨出了无花果树。
随着冬季的临近,葡萄和无花果采收工作的结束,今年是师生们最后一次来到试验站,届时这些果树也将进入“休眠期”。 师生将更多地在实验室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开展水果品种评价等工作。
从五六月果树发芽开花开始,实验室师生忙碌的耕作将持续整个夏秋两季,直到摘下树上的果实。 在马慧琴的团队中,有20多名研究生在实验室从事基因功能基础研究、无花果、葡萄新品种培育、新品种栽培方法创制与改良等工作。
本站博士后宋妙玉在农大工作6年。 他在硕士期间研究草莓,在博士期间研究葡萄和无花果。 他干农活的能力不亚于队里的男生。 宋妙玉说,“一个优质品种,从早期杂交选育到最终推广上市,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在试验站,马慧琴团队培育的葡萄和无花果都是市场上看不到的新品种,这些育种研究处于领先水平。 葡萄大棚内种植了50多个葡萄品种,不同的品种标有不同的编号。 其中,编号为“5”的葡萄品种是团队师生经过多年试验培育和评价的红肉葡萄品种。 宋妙玉说:“这是我们的特色品种,花青素含量高,香气更浓,目前正在办理新品种审定,有了新品种权,将在市场上推广。”
目前,在市场的发展中,无花果新品种的需求趋于耐储运,团队也为此开发了新品种。 在四川省内江市无花果之乡威远县,马会勤和他的学生定期到当地指导农民种植无花果技术。 随着团队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葡萄和无花果种植技术知识被转移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使用。
对话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副站长李彦明
作为全国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之一,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依托农大优势,开展的科普活动有哪些特点? 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渠道有哪些? 为此,新京报记者梳理了实验站作为农耕文化实践营的一些内容。 以下是对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副站长李彦明的采访:
新京报:实验站开展的科普活动有哪些特点?
李彦明:实验站开展科普活动,科技元素比较多。 学校师生在实验站开展的前沿农业科研实验,在这里都能看到。 有育种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这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
新京报:市民想参与实验站的科普活动是否有门槛?
李彦明:可以说实验站的科普活动是零门槛的。 上庄试验站是一个综合性试验站,包括农作物、农机具、加工等产业链环节。 这条线路相连,相当于整个学校的资源,可以无缝支撑实验站的科普活动。 在实验站,市民可以看到不同的农作物,也可以看到农作物被加工成食品,实现了全产业链的知识普及。
新京报:想参加实验站科普活动的市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报名? 防疫要求是什么?
李彦明:市民携带家人和孩子来试验站参加科普活动,可通过“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服务平台”公众号等渠道提前预约。 实验站将根据市民的具体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师开展活动。 防疫方面,按照北京市防疫总体要求,通过扫码进入实验站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新京报:市民参与科普活动。 项目收费吗?
李彦明:实验站的场地是免费的,不收费。 市民在这里就餐,试点站只收取餐费成本价。 此外,如需使用部分实验材料,需要站内提供的教具,实验站将收取相应材料的费用。
新京报:参与科普活动的教师编制是怎样的?
李彦明:每年有2万余人次长期在实验站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中包括院士、国家级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席科学家和特聘专家。农业农村部。 可以说,实验站做科普的老师都是国内顶尖的农业专家,还有学校的博士生、硕士生。 实验站开展的活动也会根据接受科普活动的群体需求,匹配相应的教师,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科普活动方案。
新京报:这些科普活动什么时候开展? 以及承接规模?
李彦明:试验站主要以露地作物为主。 科普活动的频率和周期基本跟随农作物的季节变化,主要从三月的春耕到十月的秋收。 农忙时节,不定期组织。 相关科普活动。 上庄实验站是综合性实验站,包括认知、种植、农机、水利、肥料和食品加工等,可同时满足300人的食宿需求。
新京报:实验站每年都开展哪些科普活动?
李彦明:实验站每年都会面向北京市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科普参观、夏令营等活动。 同时,还承担部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 实验站科普活动主要分为四个层次。 认知层面主要普及不同作物知识; 种植层次主要说明农作物的种植情况; 植物保护和收获水平涉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施肥和灌溉; 在享受和体验层面,有相应的由农作物加工而成的美食体验活动。
新京报:下一步,试验站有哪些发展规划?
李彦明:被选为首批农耕文化实践营,实验站的工作人员感到更有责任感。 他们将进一步完善基地配套设施设备,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一系列为少先队员量身打造的精品特色课程。 ,打造少先队员学习三农知识、体验农耕文化的标杆平台,为少先队员全面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新京报记者 耿子业
编辑张淑静校对Lu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