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中的村庄——当阳市庙前镇
当阳市玉双乡村振兴示范区
当阳市草部湖镇大型农机作业
隆冬时节,走在当阳的田野里,随处可见正在进行深松、冬耕作业的农业机械,一派忙碌的景象。 村里一排排漂亮整齐的房屋、宽敞的水泥路、一个个乡村小广场,凸显了巨掌平原村民生活的变化。
“六丘三平一山”的地貌特征和“四时分明、气候温和”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当阳适宜发展农、林、牧、副业等多种农业经济。当阳的水稻、柑橘、生猪、蔬菜、水产等多种传统产业齐头并进,鱼腥草、蓝莓、石榴、油坚果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十四五”开局之年,当阳市召开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度会,创造性地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七个先行、七个最后”的实施路径,用未来、乡村振兴战略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当阳“百强县市增光添彩”并入选全国文明城市”。
当阳十问
破冰思想发展
2021年6月16日,当阳市召开“重振繁荣·当阳十问”大型讨论动员会。 当阳市委决定重点研究“当阳发展为何滞后?农业产业化如何集群发展、延伸链条、强化品牌?” 等十个问题在全市引起广泛讨论。 当阳市委、政府为解决农业大而不强、综合而不精、优而不专的短板,破除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壁垒,作出了许多专项部署和部署。
请进来,发挥你的大脑和智慧,打破陈旧僵化观念的“坚冰”。 2021年7月14日,当阳市举办“振兴当阳十问”座谈会第三期专题培训班,邀请农业部农村产业发展司农村产业处处长蔡新义农村事务主讲《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农村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解读。 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深入现场盘点柑橘产业。 聘请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开展鱼腥草育苗技术及示范种植研究。 扫除“蜘蛛网”、打破“天花板”,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积蓄力量。
走出去,重新审视,打破使标准和质量相形见绌的“坚冰”。 当阳市委分批组织各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重点村支部书记赴浙江学习乡村振兴先进经验; 组织农业农村部门赴荆州市公安县学习“提高农地效率、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探索实践经验;设立专题班赴长江大学学习前景先进理论煎饼行业,正视差距,标杆引领,找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钥匙。
转变工作作风,压实责任,打破使进取精神迟钝、迟钝的“坚冰”。 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农村。 为稳步推进七大农业产业链发展,当阳市严格按照“一市领导带头、一班专班推动、一专家组指导、一两家龙头企业牵头、一批合作项目各产业链的储备”。 “一套组合政策支持”路径,明确农业产业链重点领导、联席会议办公室、领导单位和专项工作组职责,强化考核监督,夯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力量。
解决争端
筑牢产业繁荣基础
2021年11月17日,当阳市委书记刘传刚视察湖北日报5G演播室时,拿出一束白色草根,以绿叶为背景,在镜头中显得格外醒目。
1998年,当阳市的两名村民在自家田地里种下了自己最喜欢的野草。 没想到,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白根少,味脆,充满宝物。 平均每亩纯收入15000元左右。 是一种集“颜值”与“价值”于一体的致富草。
“草根”英雄创造的“草根”奇迹,是当阳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阳作为“宜昌粮仓”,耕地面积122.5万亩,粮食产量占宜昌的三分之一。 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生产大县、中国椪柑产业龙头县(市)。 如何更好地将农业资源规模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当阳的做法是用四个字——“定”、“分”、“止”、“斗”。
“界定”,就是因地制宜确定“粮油、畜禽、柑橘、蔬菜、水产品、鱼腥草、种业”七大重点农业产业链。 针对当前七大产业链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我们将瞄准产业链龙头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截至目前,正大集团投资50亿元的百万头生猪产业链项目和投资20亿元的油煎饼产业链项目已顺利开工。 鱼腥草产业链三大项目,包括鱼腥草智能工厂、清洁冷链物流仓储、鱼腥草生产线已投入建设。 鱼腥草兽用饲料、鱼腥草牙膏项目正在紧张筹备中。
“划分”,就是将城市科学划分为“东南部农业规模高效种植区、南部农业与旅游融合区、西部文化旅游养生区、北部生态产业区”。建设美丽乡村,变小村庄。按照“四区”功能布局,东南部重点推进优质大宗作物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种植,并与中化农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部重点发展品牌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打造国家级凤凰山柑橘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西部重点发展“小而精、专而全”四季果蔬,依托华侨城集团打造“玉泉·关岭”5A级景区和四季养生特色小镇;北部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养生、林地、林下经济,庙前镇临桥蓝莓园是2021年国家妇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湖北省特色产业科普示范基地、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
“停”就是降低底座。 为实现业态与生态、产业区、景区融合提升,当阳市确立了乡村建设“七先七后”的实施路径,即: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 “实”,坚持先规划后建设; 处理好“潜”与“显”的关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 处理好“身”与“用”的关系,坚持先生态后商业业态; 处理好“主”与“辅”关系,坚持产业先行、配套先行; 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坚持功能优先、景观优先; 处理好“轴”与“面”的关系,坚持先沿线再拓展; 妥善处理“统一”与“分裂”关系,坚持先组织后落实。同时,为防止建设性破坏、建设性浪费和建设性冲突,经过多方讨论,决定优先组织建设性破坏、建设性浪费和建设性冲突。建设230公里乡村振兴环。
“奋斗”就是向外界争取政策,向外界争取投资,同时争取更多的本土产品走出行业。 2021年,当阳市成功拿下2022年水系连通和水乡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莒溪集中连片养殖池标准化改造及尾水处理项目,获得中央补助资金2亿多元。 同时,亚行贷款精心策划实施湖北省宜昌市乡村振兴项目,总投资3.9亿元。 为17家合作社、25家家庭农场申请贷款贴息,涉及贷款金额6565.3万元。 2021年,当阳市共申请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13个,“二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50个。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展会、会议,在第23届武汉茶博览会上,玉泉仙人掌茶荣获“最具文化遗产奖”,玉泉红茶荣获“金奖”。
美丽的村庄
生态宜居可塑性的基础
走进巨掌之地,绿水青山与白墙灰瓦的农舍相映成趣。 它们处处充满生机,就像一幅生态画卷。 当阳市的美丽更多体现在乡村。
当阳市王店镇木前村9组,有一棵20年树龄的大白杨,是当地人和游客眼中的“明星”树。 这原本是一棵要被砍伐的树,但因其特殊的生态意义而被保留下来。 就这样,它见证了当阳美丽乡村的蜕变和提升。
高度重视,科学规划。 当阳市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多项专项部署。 市财政向每个村拨款8万元,每个村高标准编制了《村庄规划》。 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年度实施方案,向各责任单位细化16项重点任务; 制定美丽乡村示范验收评分细则,认真开展评价验收和兑现奖励补贴。 制定印发《当阳市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五年(2021-2025年)行动计划》。 在全省牵头制定城镇污水处理专项规划,统筹实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4.51%。
整合资金,以身作则。 三年来,当阳市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5.3亿元,形成了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示范村和整治示范村。 玉双、玉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当直路及G348乡村振兴示范区、还百里荒野乡村振兴试验区当阳片区等地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了熊家湾、方山泉、金塔。 这里有许多美丽的村庄、美丽的庭院、美丽的田野。 玉双示范区建成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万亩、柑橘种植基地7500亩; 建成火龙果、无花果、桃子等采摘园200亩; 发展石榴、草莓等特色产业1.3万亩; 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有家庭农场29个,民宿、农家乐100余家,三峡石榴园已于2021年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改善环境,美化村容村貌。 建立“入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政处理”全链条运营体系,建设22个垃圾压缩中转站。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达10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4%; 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95%; 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村内二级公路全面硬化,通达户户。 以“扫干净、标线整齐、集交通”为基本要求,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荣获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 三里岗村、胡家湾村分别入选全国美丽宜居乡村、国家生态森林文化村镇。 建成省级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村42个。
发动群众共建共享。 整合农村环卫保洁员、村道养护工、水利设施养护工等职能,组建农村“三人”专业队伍1100余人。 组织开展“美丽家园、整洁房屋、整洁村庄”和“小手牵大手,文明同行”等活动,在各村组创建示范点,动员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并在建设活动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 生态文明知晓率达到100%,生态文明建设满意率达到98.3%。
党建引领
赋能乡村振兴
村民富裕与否,取决于支部;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导。 当阳市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人才服务基层乡村,以高质量党的建设引领乡村振兴。
以“聚才振兴乡村”为载体,培养壮大干部队伍。 抓住春节前后外地人才回乡探亲的契机,组织实施“聚英乡村振兴”工程,在各地广泛发布乡村振兴“头雁”招工令。各种媒体,激励当阳家乡的有才之士、有才之士回归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乡村。 村里很温暖。 截至目前,共招募乡村振兴“头雁”279名,223人融入全市乡村振兴大军。 其中,12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52人进入“两委”班子,84人纳入后备干部队伍。 担任乡村振兴顾问29人,发掘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6人。
以“四大工程”为抓手,创新培养实用型人才。 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进户、信息进村、提高科技素质“四大工程”为载体,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他是技术过硬、懂科技、善管理的养殖生产专家、致富带头人。 积极引导海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建立“听半月”应用服务体系,打造乡村振兴学习平台,培养一批柑橘和电商人才。 徐波、杜兴国等10名农民代表荣获2021年度宜昌市“百强农民”称号。
深入推进“三治一体化”乡村治理。 探索构建“大家齐心协力、好坏由群众评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法律咨询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村民知法守法意识日益增强。 各镇(街道)、178个村(社区)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努力在全国营造浓厚的文明城市氛围。 4500余人(户)被评选为“十星级文明户”、“最美户”、“我身边的好人”。 “板凳课堂”经验得到了省委领导的认可,并在《人民日报》上进行了宣传。 当阳市巴陵赵窑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以“乡村舞台”为阵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党史艺术巡演、乡村风情文明宣传、“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剪纸文化、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走进乡村,《丰收寺》等文化作品深入乡村“水小子”也就应运而生了。 先后建成玉双路桥二坡、百布提、松桃岭、草布湖镇农垦历史陈列馆、农垦文化广场、80后记忆馆等多个文化节点。 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宜昌主会场活动在凤凰山柑橘文化广场田间成功举办,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
策划:当阳市农业农村局当阳市农业办公室
撰稿:胡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