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快讯 张福锁把更多农业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

毗邻平均亩产400公斤的玉米田,中国农业大学河北衢州试验站试验田的玉米产量可达亩产600公斤。 村民耕种的田地如何能达到试验田的水平? 这就是中国农业大学设立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初衷。 在科技院里,师生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将创新成果输送到田间地头,探索提高农民科学耕作水平、粮食规模增产增效的技术途径,实现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农民、科研院所与农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探索形成四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服务“政产学研用”并应用新模式。

 

零距离服务三农,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科技大院突破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推广单一成熟技术、企业推广单一产品技术的传统做法,开创了四零服务、专家紧密结合的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新模式和农民,实现从种植到收获,从整地到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的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系统服务。

零距离创新技术形成了“从生产到生产”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科技院扎根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野发现实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与农民、新型经营主体和企业一起验证和改进技术,实现研究与应用零距离。 。 相关成果于2016年和2018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成为全球小农增产增收的典范。

远程培养有道德的人,开创了知农民、爱农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科技学院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放在生产一线。 通过多方参与、多主体合作,强化培育“三农”情怀、科研创新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社会服务实践、创新创业实验五个环节,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技能、有责任、懂农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

“政产学研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进驻科技院的师生不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连接相关部门、企业、高校和农民的桥梁。 他们平均每年驻扎科技院200多天,随时把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送到农民手中,把农民增产增收的成果转化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动力。各主体推进乡村振兴,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化新途径。

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农村、新农民、新农业、新生态建设理念,科技院将勇敢肩负起“立德树人、强农兴农”的重任,推动跨学科融合创新,支撑绿色农业产业链。 发展,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交叉人才,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大局; 进一步发挥多主体合作优势,培育农业新业态,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人民日报

农业科研成果_农业研究成果_农业科技成果/

科技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