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生矢志小麦病害研究三十多年 让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走出国门

央视新闻:在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陕西杨凌,有这样一位科研人员:30多年来,他扎根西北,坚守黄土。 他不是农民,但比农民更好。

 

开展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揭示了小麦条锈病的致病变异途径和机制,明确了我国夏季条锈病易感区的成因,提高了对小麦条锈病流行系统的认识。小麦条锈病的防治,为我国条锈病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构建了我国条锈病越夏变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和应用推广取得显著成效,使我国条锈病得到有效控制; 揭示了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途径和致病机制,确定了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为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康振生院士向记者们介绍小麦条锈病及其预防情况

(康振生院士向记者介绍小麦条锈病及其防治/总台央视记者狄晨晨摄)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是影响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大生物灾害。我来自麦田,我的事业就在麦田。” 他就是康振声,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干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研楼,央视记者见到了康振声教授,听他讲述自己的科研故事。

萌发了“依靠科学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夙愿

康振声1957年出生于四川安岳,从小学到高中都被誉为“三好学生”。 1981年,康振声以优异的成绩和毕业论文成绩第一名,成为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后的第一位研究生。 出生于农民家庭的康振生亲眼目睹了条锈病给小麦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 他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性格,也让康振生立下了依靠科学帮助广大田野农民增产增收的夙愿。

他师从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奇教授开始了科研生涯。 康振声在李振奇的带领下,多次到甘肃陇南、陇东、陕西关中等小麦条锈病重点地区进行调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气候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工气候室 狄晨晨 记者 狄晨晨 摄)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反复论证,通过数千份分析材料和侵染小麦植株,通过大量的分析实验和田间接种,率先发现了严重危害我国主要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新病原菌株,并准确预测了该菌株的发展趋势和危害性,并提出了农业生产部门采取的防治策略和解决方案,对防治和减轻小麦条锈病的危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成果获198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成为“小麦癌”的征服者

小麦条锈病,俗称“小麦癌”,是一种空气传播的低温真菌病害。 它是世界小麦生产的主要公敌之一。 常导致小麦减产10%至30%,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小麦绝收。 。

多年来,康振生带领团队专注于病原真菌与寄主小麦的相互作用,每年从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寻找小麦条锈病频繁发生的原因。 。 种类。

(康振生院士办公室内的小麦条锈菌及其寄生的小檗

(康振生院士办公室的小麦条锈菌及其寄生伏牛花。总台央视记者狄晨晨拍摄)

为了摸清小麦条锈病夏传区伏牛花的种类,康振声带领队员们踏遍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省的崇山峻岭,坚持调查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小麦条锈病。 经过大量的实地跟踪调查,寻找小麦条锈菌在自然条件下在伏牛树上安营扎寨并传承家族谱系的证据,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了实验。 最后我们有了重大发现:有性繁殖是我国条锈菌致病变异的主要方式。 正是在西北山区广泛分布的野生伏牛花的叶子上,小麦条锈菌“诞生”,使新一代真菌成为小麦品种的“杀手”。 2017年8月26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植物病理学年度评论》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康振生团队建立了小麦条锈病非现场预报技术系统,病害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构建了“作物结构调整、抗病品种布局、化学拌种、冬孢子隔离、小檗处理”等措施的“越夏易感区”管理技术体系,确保了“过夏易感区”的初始菌种。 “过夏变区”源量减少40%,新品种出现频率减少50%,抗病品种使用寿命延长3-5年,对有效防治发挥关键作用全国范围内出现条锈病。

(康振生院士在实验室里讲解农业科研

(康振生院士在实验室讲解农业科研。总台央视记者狄晨晨摄)

研究成果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生物灾害,对全球小麦生产安全产生长期影响。 作为我国植物病理学系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康振生带领的团队在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制和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康振生推广的“中国小麦条锈病源头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已在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应用,减少条锈病发生面积50%,节约资金超过20亿每年损失粮食公斤数,平均每年增加收入、节省资金。 支出达40亿元。

(康振生院士在实验室里讲解农业科研

(央视网记者 西北农林大学小麦条锈病互动室 邸晨晨 摄)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康振生团队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采集和研究了1300多个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标准样品,确保中国农业优质高产小麦. 科研成果“走出国门”。

如今,康振生依然忙碌,但他现在最想的就是培养年轻人,让他们站在他的肩膀上,尽快成长起来。 “揭示条锈菌毒力变异的遗传和分子机制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今后,我们在搞科研的同时,一定要培养后面的年轻人,让我们的农业科技真正从过去和后续。比赛已经进入领先阶段。” (部分数据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