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1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培育出的大豆新品种,以其抗倒伏、抗涝、抗病、高含蛋白、广适性,而成为作科所众多优质新品种中的王牌之一;从2001年5月通过国家审定,至今已在黄淮海平原累计推广1800万亩,以每亩增产10%、增收50元以上计,给农民带来实惠无数。
从去年开始,中央财政科技经费中增设一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对应到作科所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四大作物,作科所405个科研编制,总计获得1000多万元资助;2007年经费已到位。
“中黄13”6年推广1800万亩,平均1年在300万亩以上,速度不算慢了;但今年,就已推广700多万亩,加速度趋势明显。基本科研业务费到位和“中黄13”推广提速,两件事在时间上契合,不是偶然的。
据作科所所长万建民介绍,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农业科研工作的支持以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为主,整个农业科研项目的95%以上都是如此;而对公益性农业科研项目的长期稳定支持经费几乎没有。以作物科研为例,科技部虽有高技术育种课题和支撑计划常规育种课题,但中央财政对常规育种方面的公益性科研项目的支持强度一直很低,且缺乏连续性,而常规育种在作物科研中实际上占了大头。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领域的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导致农业科研人员自主研究探索后继乏力。他指出,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设立,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和重大公益意义的农业科研项目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作科所四大作物的育种研究已经明显受益,“中黄13”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从这个角度看,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于长期缺乏稳定支持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无异于“久旱的禾苗逢甘霖”。
事情还不止此。
对作科所去年新来的顿宝庆博士以及同他年龄相仿的其他“小字辈”来说,没名气,暂时拿不到项目,是共通的特性;但年轻人无禁忌,敢闯荡,做一些并无具体考核要求、又容易招致失败的探索性研究,是他们的专长。可上哪去找这样的项目?
作科所在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使用上作出了令顿宝庆们喜出望外的创新——拿出其中的30%支持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探索性研究,项目考核从宽,并允许失败。这就使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意义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不仅为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扎实研究、出大成果铺平了道路,更使“宽容失败”、“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成为了现实。从这个角度看,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于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也无异于“久旱的禾苗逢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