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彭桂清课题组在非洲猪瘟病毒发病机制及疫苗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北京农业生态谷进展_农业科研进展_科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兽医学院彭桂清教授团队和教授的研究成果“非洲猪瘟病毒I73R是一个关键毒力相关基因:一个潜在的减毒靶点”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陈红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中。 研究发现,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完全丧失了对家猪的致病性,并且对致死剂量的亲本毒株具有抗性,表明I73R是ASFV编码的主要毒力基因之一。

北京农业生态谷进展_科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_农业科研进展/

非洲猪瘟(ASF)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传染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ASF基因组为180 kb,可编码150-200个蛋白质,其中一半以上蛋白质的功能未知。 由于ASFV结构复杂,病毒感染和免疫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市场上尚无商品化疫苗。 近年来有报道称,ASFV基因缺失疫苗可以提供完整的保护,因此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疫苗。

2021年,彭桂清教授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合作,探索抑制宿主蛋白合成的非洲猪瘟基因,并阐明E66L通过跨膜区调控PKR/eIF2α通路( 13-34 aa) 抑制宿主蛋白的翻译。 (病毒学杂志,2021)。 最新合作研究成果揭开了ASFV的新层面:ASFV感染早期,I73R基因位于细胞核内,发挥其核酸结合特性,阻止宿主高GC成分mRNA离开细胞核,从而广泛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的产生。 合成。 体内致病性研究表明,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有效性。 上述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逃避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为非洲猪瘟缺失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科研项目年度进展报告_北京农业生态谷进展_农业科研进展/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70161; U19A2039; U20A2059; 3210265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801401; 2021YFD1801300; 2021YFD1800104)、上海市青年科技人才杨帆计划(23YF1)的资助457400), 中文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项目(CAAS -ZDRW202203)和中央公益性科研单位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2022PT11)等项目。 上海兽医研究所刘英男博士和华中农业大学沉周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上海兽医研究所陈红军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彭桂清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王恒副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