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曲健
11月19日,2021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吴孔明发布《2021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报告。 列出了2020年我国农业基础研究领域领先、开创、突破性发展的10项重大进展,其中包括“揭示不同动物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差异”。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在发布会上表示,科学技术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 他强调,要立足“保障供给安全、振兴流通畅通”的定位,进一步聚焦基础前沿、瞄准关键核心,打破产业瓶颈,释放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支持:在“突破”上把握战略方向,在“融合”上推动战略融合,在“重塑”上优化战略布局,在“提升”上强化战略支撑。
发布会重点发布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重大进展》《我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 《2021年三农》、《2021年全球农业研究热点与前沿》、《2021年中国农业》《科技论文和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等八份报告、《2021中国农业企业创新报告》和《南京农业创业中心发展路径与创新资源》回顾了近年来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情况,深入剖析了当前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情况全球农业科技前沿和我国农业科技新进展、新突破。
《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2021》包括: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协调调控新机制的发现、小麦抗赤霉病重大作用新基因的发现与利用、豆科植物根瘤的分子调控机制,首次绘制大豆图形结构。 泛基因组,构建杂合二倍体马铃薯基因组图谱,揭示植物茎尖广谱抗病毒免疫机制,首次分析早期猪胚胎染色质三维构象,揭示不同动物易感性差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分析昆虫激素介导的小菜蛾对Bt的抗性机制,综合分析全球作物间作增产模式。
其中,2020年4月《科学》杂志在线发表的研究《揭示不同动物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差异》询问新冠病毒是否会被引入动物体内并危害动物健康,以及哪些动物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播和储存动物。 哪些动物能够建立稳定的感染和疾病,并可以作为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可靠动物模型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卜志高研究员团队联合开展。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华兰院士团队联合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等,对密切接触的宠物、畜禽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易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与人类以及常用于呼吸道病毒疾病研究的实验动物,包括狗、猫、猪、鸡、鸭和雪貂。 结果显示,猪、鸡、鸭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易感,狗不易感,猫和雪貂高度易感; 雪貂可作为新冠病毒疫苗和药物研发以及新冠病毒传播研究的动物模型; 应严密监测,保护和控制疫区家猫,避免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和病毒污染源。 该研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及相关疫情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重要科学依据)与有关国家制定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