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拼多多发布第三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拼多多第三季度营收35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5%。 营业利润为104.36亿元人民币,非GAAP营业利润为123.02亿元人民币。 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05.89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124.47亿元。
电话会议中,拼多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雷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通过更好地理解和服务消费者需求,继续扎根行业。 我们还将对农业实体和制造业的不同方面进行科技投入。 而扎扎实实做好价值创造,是这个平台长期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三季度,拼多多逆势飙升之际,持续加大对农业实体补贴力度,推出第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超级农产品节”、“多多丰收馆”、“多多新工匠” “中国制造”等一系列活动将从研发、需求端、渠道端、消费端全方位支持农业,加速数据与现实的融合。
扎根农业科研 开拓农业科技走向成功
从“样品”到“爆品”的降维之路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和科研大国来说,农业科研成果从来不缺。 但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率始终较低。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布农业科技成果约6000-7000项,但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例如,美国、日本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70%。 80%,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转化率高达90%。
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那么,如何解决科技与经济的问题,取决于哪些因素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具体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共同影响的结果。
从供给端看,存在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情况,使得科技成果像鲜花一样难以离开温室,难以具备应用价值和市场价值。 这是因为农民和农业都处于生产第一线,而农业科学研究由于体制、资金、专业人才的限制,大多处于实验室环境中,与环境本身产生了脱节。
从需求端看,我国部分农民科技意识、求新意识淡薄。 没有人的指导,很难“自发地”尝试新的科技成果。 特别是很多科技成果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验证,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这从国内机械化程度的不平衡也可以看出。 数据显示,我国小麦机械化率超过96%,而水稻机插率不足40%,甘蔗机收率不足12%。 机械化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差异巨大。 可见,对于农民来说,原有模式中的“求稳定”远大于“求创新”,后者需要有人来引领。
从服务端看,各地农业服务商众多,但大多各自为政,不成体系。 这使得农业科技成果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难以实现“协同效应”优化成果。
那么,如何让农业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农田或农业生产第一线,如何让一线农民和农业企业实现“科技力量”就成为关键一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 毕竟,推广农业科技不仅需要最好的科技成果,还需要能够改变农民的观念。
众多电商平台对农业实体的关注和支持,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动力。 为加速农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拼多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院校,连续举办了三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希望通过举办各类农业科研竞赛,激励农业科研工作者开发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助力推动我国智慧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据了解,首届“多多农研技术大赛”参赛团队“知多莓”研发的自动化种植系统已在丹东东港果品大棚实施,帮助传统农民实现从“两人管理”的转变温室”到“一个人管理”。 “七大温室”产业升级。 第三季度,拼多多推出第三届“多多农业科研技术大赛”,并将比赛场地移至上海崇明的集装箱农场。 在没有土壤和阳光的条件下,比赛的挑战是在两个月内实现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效率。 在更短的时间内种植出更高产量、更好品质的生菜,并尝试探索面向未来的都市农业解决方案。
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秘书长陆亚洲分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是全生命周期的组合,由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商业化三大场景组成。应用。 其中,技术创新是源头,最难的部分是商业应用环节。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从技术创新场景到产业应用场景,再到商业应用场景,才能成为好的成果。”
为了帮助农业科技成果有效对接国内市场,拼多多精选了一批由国内农科院、农业大学研发的品质优良的科技农产品。 将流量、补贴资源向相应平台商户倾斜,用销售反哺科研,协助供给侧培育品种、规范生产、提升质量,从而帮助种植户增产增收。
烟台农科院研发的“烟树25号”在平台上日销量超过5万单。 由全国著名小米育种专家陈英育成的“金谷21号”,历时19年培育而成的汾阳黄小米,双十一销量突破10万单,有力拉动了当地新米销售,农民增收’ 收入。
拼多多于今年9月初推出“多多丰收馆”,投入50亿平台消费补贴,惠及农民,与全国主要农产品产区一起庆祝丰收节。 其中,农民种植或开发的初级和深加工农产品是补贴的重点之一。
一年前,拼多多正式宣布设立100亿元农业科技项目。 拼多多董事长陈雷表示:“‘百亿农研’项目是为了满足农业农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利润为目的,致力于推动农业进步。”科技兴国,科技普惠,让农业科技工作者受益,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获得感增强。”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拼多多“百亿农研”工程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研发的小麦新品种亮相。 该系列解决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低、抗病性低、品质不稳定等普遍问题。 对促进小麦优质生产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新品种正在黄淮小麦主产区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推广应用。
可见,拼多多支持科研,帮助科技成果开拓商业场景。 形成了科技成果带动销售、销售给农民和农业企业信心、销售资金和信誉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
“数据与现实融合”促进行业“耦合效应”,
促进供给侧升级
事实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只是促进农业实体经济发展、数据与现实融合的一个分支。 国内农业的提升,离不开与消费者体验相关的需求侧、供给侧、物流侧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但我国农产品、农民和农业企业均处于分散状态分布,造成供需不平衡。 另外,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中流通渠道层数较多,各个环节都会存在超重现象。 一方面农产品受损严重,另一方面农民和消费者都得不到实惠。
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农业效率不高、效益不高、效益不高,导致农业主体之间从上下游环节缺乏“耦合效应”,导致农业产业链协同不足。
拼多多正从需求端、供给端、物流端发力,助力智慧农业升级。 七年来,拼多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了“农田云化”模式,将“云”中分散的农业产能和分散的农产品需求结合起来,形成虚拟全国市场,提高了供需匹配的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拼多多还推出了产品起源直播项目“百品计划”。 该计划深入江苏、山东、安徽、吉林等省份,通过直播培训、流量扶持等措施,鼓励新农民走进直播间,展示推介产品、产业、产区。 让农民不再坚守田地,实现“种、卖”的可视化、一体化。
针对“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拼多多一直在算法设计、数据分析和冷链物流等方面进行研发和优化。 我们希望在实际运营中广泛推广,帮助物流商提高效率。 效率并降低成本。
以云南宾川为例,从阳光玫瑰到突尼斯石榴等一系列当地产的高原特产水果近年来成为平台上的热门产品。 平台从畅通销售、建立标准、打造产区品牌,为产区培养了一批懂生产、懂管理、懂营销的电商人才,用数字化技术重塑产区供应模式。产区,助力产业升级。 今年,该产区入驻拼多多的商家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两倍多。
这种对深化农业科技普惠性的不懈努力,为拼多多赢得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颁发的2022年创新奖。 据粮农组织官网介绍,这一年度奖项旨在表彰粮食生产、加工、贸易和消费方面的创新,鼓励建立更高效、包容、有复原力和可持续的农业和粮食系统的最佳实践。 获胜者必须加强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并在多个层面上影响供应链。
陈雷表示,成立七年多以来,拼多多与数千家农民和制造企业共同成长。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大供给侧升级投入,服务实体经济。
拼多多全方位的助农活动无疑直接解决了农业实体和数字化发展各方面的“痛点”,让农业科技和智慧农业走向了属于自己的“维度提升”之路。 或许,目前中国智慧农业的进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和科研机构关注农业,未来农业将拥有更大的生命力,走向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