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名单近日公布。 河南农业大学领跑全省高校——康祥涛教授“泡桐新品种培育及产业推广关键技术”、“小麦主要根茎病害发生机理研究”等三个项目荣获河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防治技术》和《早、中、晚熟桃新品种选育及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荣获一等奖。 至此,河南农业大学张改平、范国强、王泽林、康祥涛四位教授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科学技术奖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些标志性成果再次证明了河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实力。
河南农业大学起源于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改制为高等农业院校,从此承担起强农兴国的使命。 一代代农业大师写下了祖国土地、粮食丰收的论文。
大学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肩负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依赖。 河南农业大学自觉承担引领和增强河南农业战略科技实力的使命,瞄准战略需求开展基础研究,聚焦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大力培养农业创新人才,努力把河南建设成为农业强国。农业强省和加快乡村振兴呈现较好成效。 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多的贡献。
聚焦战略需求
支持农业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农业要强,农业科技必须强。 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河南农业大学密切关注农业科技前沿,努力做支撑农业强省建设的科技领跑者,助力农业强省夯实科技基础。
河南农业大学作为我省农业战略科技主力军,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需求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围绕瓶颈问题,积极开展科研协作研究。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科技成绩单:连续排名第一建成后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1项,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入选“十年中国”河南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一; 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每年科研经费达到2.4亿元、3.4亿元两个级别; 特别是“十四五”以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3项,总经费1.7亿元。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多项突破。
河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们和最勤劳的农民一样,几十年来,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实验室,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和知识,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 一鸣惊人。
王道文教授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高质量、精准的黑麦基因组物理图谱,解决了国内外长期以来获取高质量黑麦参考基因组序列的难题,助力优质黑麦的高效开采和利用遗传资源为小麦遗传改良提供了“全景导航图”,被评选为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唐继华教授团队分析了玉米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生物学机制,建立了玉米不育制种技术应用的技术体系,实现了玉玉22、玉单898、MY73等优秀玉米杂交种的不育生产。 技术的应用。 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可提高我国玉米杂交种子的品质,每年可节省人工去雄费用10亿元左右。
张改平院士团队首次提出“免疫潜力”和“超级疫苗”理论,研发出COVID-19疫苗、流感疫苗、猪瘟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多种代表性科研成果。 ,为未来新疫苗研究指明方向; 建立了免疫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开发了系统的畜禽疾病快速诊断技术,被誉为“动物疾病快速检测的革命”。
康祥涛教授团队研发的“神农一号”地方鸡基因组液相芯片,为家禽遗传资源保护、种质特征分析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为全面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家禽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技术支持。
在先进平台建设方面,河南农业大学也取得了许多新突破。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我省首个依托高校建设的P3实验室; 与省农科院牵头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与郑州大学牵头建设龙湖现代免疫学实验室; 联合全国30家优势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将成为建设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中原农谷”…
河南农业大学涌现出如此多的创新成果,背后有何秘密?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创新项目和成果输出体制机制,积极打造‘人才、团队、学科、项目、平台’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加强对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考核奖励力度,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解小雷表示,我们克服了以往单兵科研短板,科学组建科研创新团队,保证人成团队、作业组织成军团,有利于搭建大平台、吸引大专家、承担大项目、出大成果。
聚焦关键技术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实验室只有“走出去”,科研成果才能释放更大价值,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去”实验室、走向主战场、融入大市场、转化为新动能,为保障国家安全贡献力量。粮食安全与河南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为中国鸡宝宝提供国内保障”的王泽林教授早在1984年就开始研究家禽防疫问题,多次在疫苗方面取得突破,打破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创新性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项目。 协同创新,形成了以服务生产带动教学科研、以教学科研提升服务能力的产教融合良性循环。 其科研成果转化率100%,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
李妙云教授团队“助力打造熟食特色品牌”,“低温酱卤肉制品锁定新鲜度及智能监管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助力我省九鱼全食有限公司公司建成的酱卤肉制品智能化生产线,不仅共同荣获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还帮助公司利润从2018年的3亿元左右增长到1.5以上2021年将达亿元人民币。
杨森博士团队实现了“生物清道夫”黑水虻的全自动养殖和加工。 它可以利用黑水虻将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农副产品下脚料等废弃生物质转化为昆虫蛋白、脂肪和生物有机材料。 转化过程中不排放肥料、无异味、废水等,实现零污染、零排放,为节约国家粮食资源和能源、传统有机固废处理等提供了新途径,并签订了技术许可证与公司使用合同价值150万美元。
此外,玉米团队唐吉华教授玉米新品种及技术转让、良种林品种团队刘震教授转让山东种子新品种、尹桂红教授转让小麦新品种小麦育种团队也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何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插上科技翅膀? 河南农业大学不断创新机制。
开展顶层设计,完善成果转化相关制度。 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办公室,设立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科。 专职团队负责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赋予科技人员更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掌控能力,激发科技人员参与横向合作研发活动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政策环境。
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制定奖励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社会服务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明确的量化指标; 明确“学院每年成果转移转化总收入按比例奖励”,明确学院成果转化奖励的量化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措施在全省乃至全国相关高校中名列前茅。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先后与省内外60多个县市、150多家企业开展校地、校企合作。 围绕重大区域需求,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索“重点项目+地方政府”、“科技专员+地方政府”。 “专家团队+龙头企业”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了3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极大提高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
践行强农振兴农业使命
2月1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部署做好“三农”工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聚焦重点任务,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点”,“要吸引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乡村人才”。 新征程催人奋进,河南农业大学深感肩负使命。
建设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农业强省建设的战略举措。 河南农业大学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中原农谷、周口国家农业高新区建设。
在全面服务中原农谷方面,一是在中原农谷布局试点示范基地。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配套实验示范基地项目在中原农谷核心区开工建设。 小麦遗传育种科研团队已入驻开展工作。 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原阳)也被纳入“中原农谷”一体化规划建设; 二是重大科研项目落户中原农谷,河南农业大学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项目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项目30余项基金会、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落户中原农谷; 三是援建中原农谷、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建设的河南神农种业学院项目。 ,将围绕种业发展需求,培养顶尖创新人才,开展科技创新。
在积极融入周口国家农业高新区建设方面,一是在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河南省现代农业研究院投入运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河南农业大学校长解晓雷分别担任周口农业高新区总顾问和高级顾问。 尹桂红等11名专家担任团队首席专家,涉及小麦、玉米、红薯、食用菌、食品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 二是科技智力支撑。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创新发展小麦全产业链一二线。 为三产业深度融合及功能食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开展协同研究; 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支持,充分发挥学校“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为郸城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周口国家高农区,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打造乡村振兴典范。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河南农业大学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建有24个科技学院。 每年组织近万名专家、教授、学生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百万千万”科教服务行动,特别是积极探索校园、地方企业、行业。 创新科研、产供销发展模式。 比如,在服务果蔬产业方面,“两院一中心”的品牌效应凸显,加速当地产业转型。
“两所一中心”,即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所(中原蔬菜博览园)、河南农业大学马村优质果蔬研究所(河马仙果小镇)、河南农业大学南乐优质蔬菜研究中心(南乐优质番茄小镇)。 这些在实地建设的研究院基地,以学校资源为后盾,旨在服务行业。 他们在马长胜教授等专家团队的带领下,推动我省蔬菜水果产业升级,把扶沟建成“中原菜都”。 南乐县已建成全省最大的越冬优质番茄生产基地和电商物流基地。 马村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河南农业大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两院一中心’为核心的校地企合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新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蔬菜水果产业升级通过优质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也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也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员、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 马长生说道。
农业强省建设离不开强大的农业人才队伍。
办学120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与时俱进,创新农林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30万多名优秀农业人才。 一代又一代农大学子秉承“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校训,扎根中原沃土,践行富民生计。 如今,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农业强省新征程上,他们依然是主力军,传承着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