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经济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党组张合成 夯实基础 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原党组张合成说,在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的背景下再次强调“三农”重要性,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张合成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相对突出的短板,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认识农业价值链 农户能否真正嵌入到价值链中,参与相对公正的利润分配,是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通过研究农业价值链发现,从生产要素、资料、服务供给到二三产业延伸,农户是产业链的“起点”和服务链、供应链的“终点”,是农业价值链上利益与风险的聚会点。农户作为农业价值链的核心和根本,应该从中获得应得的权利和最大的收益。 促城乡深度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是基础,粮食是根本,生态是红线,乡村兴旺是标志。乡村产业使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有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产业深度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小农户和乡村小微市场主体将长期存在,是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保护的主体,小农户同步进入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家庭畜禽养殖等农业形态也是乡村重要增收产业。一些传统竹编、酿造、压榨等乡村产业可以运用到酒店、民宿、餐厅中,成为吸引年轻人归乡、帮村里人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推进市场化培育机制 新发展理念的共享发展,是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出发,设计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大发展战略。 要以共享理念统筹融合发展。乡村产业涉及主体多、部门多、环节多、政策多,需要进一步强化统筹指挥,推进上下游各类企业、各部门协同发力。 要以优先发展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对农民来说,基础设施是较直观的幸福感,公共服务是较直接的获得感。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需要持久力、总牵引、主抓手。应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牵引性、撬动性抓手驱动乡村振兴。 要以国之大者理解粮价乃百价之基。粮价是百价之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价格占比高,粮食丰收可为稳物价、防通胀奠定坚实基础。 要建立农资价格与粮价协调机制。支持国有资本加快进入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供销社恢复服务小农户的原始职责,适度超期做好农资储备,强化农资供应信息监测调度与供需对接,做好区域间农资余缺调配。把握农资成本与种粮利润平衡关系,借鉴现有粮食“保险+期货”模式,实行农资“保险+期货”模式,提前锁定种植成本,保障农民收益,深化期货市场服务“三农”效果。 要推进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行动化。鼓励农业价值链模式创新,以加强农业价值链对小农户的赋能效应。鼓励银行、保险、物流、交通、信息、技术推广等行业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在农村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带动作用、服务功能、公益价值,实质性扩大乡村基层服务网点的密度,大力降低农业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市场的成本,形成政府政策支持、市场机制主导、国有企业骨干、社会资本促进、农户利益联结运行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市场主体投资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应重点提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面向市场的谈判能力。 (单位: 中国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