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前后我国大豆生产形势、问题与对策

一、 我国加入WTO前后世界与我国大豆生产形势
(一) 我国加入WTO前后世界大豆生产形势
1、 全球大豆产量增幅大,供过于球,库存增加
在我国加入WTO前后的近十年内,世界大豆市场总体上是供过于求,我国加入WTO前后,世界大豆市场长期处于价格谷底,其中只有2004年价格上涨较多,主要是受2003年美国大豆减产以及由减产造成的价格飞涨双重影响,2004—2005年度世界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并且由于该年度各主产国气候有利于大豆生长,世界大豆总产大幅增加,达到2.14亿吨,比上一年度增加2806万吨,增幅高达15%,这一增幅远远超过了世界大豆消费增长幅度,致使世界大豆库存大量增加,目前,世界大豆库存高达5200万吨,比上年度同期增加1700万吨,由于大豆供过于求,导致世界大豆价格下滑,并对南美2005—2006年度大豆种植计划产生了消极影响。

2、 近期世界大豆总产增加完全依赖种植面积扩大
在2001年前的5年,世界大豆总产增加包括面积增加和单产提高的双重因素,但近5年,则主要是因为面积增加。2004—2005年度世界大豆总产增加,也主要是由于种植面积增加,单产水平仍维持在2300公斤/公顷左右,世界大豆单产在近5年内基本没有变化,说明世界各国在提高大豆单产能力方面均缺少有效措施,增加大豆总产主要依赖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3、 大豆价格再次由高走低
近5年,世界大豆价格剧烈波动,目前世界大豆平均价格已回到2003年水平,在2.1-2.2元/公斤之间,比2004年底和2005年初的2.5—2.6元/公斤下降了20%以上,近期影响大豆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南美气候对大豆生长的影响,如果出现不利天气,大豆价格还有可能回升。

4、 新的病害影响世界大豆生产
我国加入WTO前,世界大豆单产增长很快,但近年世界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没有提高,主要是南美大豆单产增加速度由快速而停滞,其原因主要是大豆生产受到一种在该地区原本没有的大豆新病害——大豆锈病的影响,每年对巴西、阿根廷大豆生产至少造成了300万吨以上的损失,并且影响了这些国家农民种植大豆的兴趣。目前,这种病害还有向北美漫延的趋势,已引起各大豆主产国的高度重视。由于没有抗病品种,防治技术也不过关,只要气候条件适宜,这种病害仍将在近年影响世界大豆生产。

(二)加入WTO前后我国大豆生产形势
1、面积略有恢复,总产稳步提高
我国大豆生产在加入WTO前后的近十年内得到一定的发展,种植面积由加入WTO前五年的1.2亿亩左右增加到近年的1.4亿亩左右,总产基本上是稳步增加,2002年和2004年两创新高,分别达到1650万吨和1780万吨,这两年大豆单产也超过120公斤/亩,我国大豆总产增加,恢复面积和单产提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2、我国大豆单产近年增长明显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我国大豆单产平均水平在50 —60公斤/亩,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在60—70公斤,八十年代到九十年初期达到80—90公斤,1993年首次突破100公斤,1999年最高达到119公斤。目前维持在110公斤左右,2002和2004年超过120公斤。说明目前我国大豆平均生产能力已超过120公斤,但受气候影响还很大,如2003年北方干旱和黄淮雨涝对大豆单产影响极大,比2002年减少了16公斤/亩。
3、大豆生产主产区的优势更加明显
东北地区(包括东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多年来就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其生产的大豆除了商品量大,含油量也高,适合现代加工业和市场的需要,近年来这一优势表现的更加明显,这一地区大豆生产在我国大豆生产中的比重大,已由十年前的50%左右上升到60%左右,其中又以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所占比重最大。黄淮地区大豆生产略有减少,南方地区各省大豆生产则萎缩明显,南方十八省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全国20%左右。

4、大豆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建设起步良好
加入WTO前后,我国大豆加工业发展迅速,东部沿海地区兴建了一批大型榨油厂,大型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到3500万吨,国际竞争力增强。大豆产业化已起步,部分企业开始在产区建立原料基地,订单大豆逐年增加。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北大荒粮油批发市场大豆交易品种和交易量不断增加。

5、油用大豆基本依赖进口,食用大豆仍有赖国内供给
目前,我国大豆及其制品年消费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榨油用大豆在3000多万吨,食用大豆9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