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有农业综合诊所

安徽有农业“综合诊所”

多年来,安徽天管家农业信托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志春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他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新时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农业经营新体制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安徽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省,农业社会服务发展迅速,形成了多种服务农民和农业生产的模式。

3月31日,2018中国首届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高峰论坛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日前,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联合会成立大会召开。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联盟,也是安徽省首家农业“综合诊所”。

将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

区域农业市场是否活跃,农业社会服务组织至关重要。 2017年,在安徽省民政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安徽省200多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联合成立了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 。

联合会会长卢志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会整合农业全产业链,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农业专业服务组织”运作,不会发生土地转让。 种好农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据悉,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深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激发农业市场活力,打造多元化、充分竞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体系。

安徽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 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河流自东向西流淌。 安徽省分为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以下简称淮北平原)和江淮丘陵地区(以下简称江淮流域)。 )和皖南山区三个自然区。 淮河也成为安徽省南北的天然分界线。 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农作物品种,也形成了安徽省特有的“南、北、中”三种不同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

安徽省农委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站长周策在会上介绍,安徽省目前对不同类型农林业的大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和征收形成了全程托管和部分环节。淮北平原、江淮流域和皖南山区经济作物。 农林经济作物半托管服务模式、半托管服务模式和菜单式服务模式。

以皖中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为例,安徽天管家农业托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管家公司)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2013年以来,公司已管理安徽阜阳、合肥肥东等地农田面积2万亩,农业设施面积20万亩。 已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余家。

“服务对象既包括小农户,也包括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内容涵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农业社会化服务。” 卢志春告诉记者。

例如,公司自主创新的“蔬菜废弃物就地处理技术”和“城市绿叶蔬菜种植模式”在合肥及周边地区广泛应用,降低生产成本近1/3,化肥用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也有所减少。 降低30%,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0%~30%,蔬菜废弃物处理利用率98%,实现农业降本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环境优美。

田管家公司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目前,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总体上突飞猛进。” 卢志春告诉记者。

让所有链接和元素动起来

无论是在安徽还是全国其他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都是一个新兴产业。 目前,安徽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发展了“生产性服务”和“非生产性服务”两种模式。

卢志春介绍,生产性服务是农民等经营主体将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不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业生产服务。 操作模式。 非生产性社会服务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性服务基础上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以非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为例。 目前,这种服务模式在安徽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以安徽省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安徽国元农业保险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专业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公司; 另一家是以亳州为代表的专业公司蒙城县科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信息技能培训服务和其他典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瓶颈,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信贷市场存在障碍。 金融供给与主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农村产权制度与商业银行信用体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农村金融的“老大难”。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创新财政金融协调机制支农,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应运而生。 2015年12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成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即安徽省农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保公司)。

农丹公司总经理刘德旺在会上介绍,公司成立后,突破了传统的信用理念、经营模式、风险控制方式、信用文化等困境。 我们携手解决困难和痛点,推出农业信用担保“广岛贷”模式。

据悉,“广公贷”模式是财政金融三位一体的支农合作机制创新。 构建了“资源共同开发、授信集中办理、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共担”的农业信用担保业务新思维,打造“政府、银行、担保公司”的新型工作组合。联合起来”服务新的商业实体。

截至今年2月,已累计为安徽省805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37.72亿元,业务覆盖安徽省68个县。

刘德旺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户占99%,其中70%通过担保首次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有效打通了农业“最后一公里”。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也是联合会的目标之一。 他们的目的是解除政府后顾之忧,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业增效。

“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示范推广”

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是一个新兴事物,充满活力,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对此,卢志纯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介绍,不足具体体现在人才缺乏和流失、农机设备管理不到位、农资市场监管不到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落后、农业生态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等方面。农业保险和金融发展滞后。

以人才短缺和流失为例。 卢志春介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学习、应用和创新水平不高,产业转化率不高。的结果很低。

此外,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本身生产周期长、生产风险高、生产利润低。 导致很多优秀人才无法留在农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热情无法长久。 许多学习农业的大学和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转行发展,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队伍”。 联合会的目标和优势是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

据了解,联合会正在考虑与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一套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和体系,从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的角度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包括建立健全体系农业人才队伍体系。 实施细则。

事实上,农业社会服务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必然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 但从安徽省的发展势头来看,这是一个朝阳产业。

截至目前,安徽省拥有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3.1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约1.8万个,从事生产性服务业人员72.6万人。

此外,截至2017年12月,安徽省主要农作物信托服务面积2890万亩,服务农民近400万户,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增加值80.68亿元。

由于安徽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地形特点,农业社会化服务在服务形式、内容和服务模式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涵盖了多种农作物生产类型。 每个环节都包含了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各个要素。

“安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可以因地制宜在全国示范推广。” 陆知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