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农业议题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也引起了人们的担忧。笔者所在的江西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中正在开展撂荒耕地治理行动,利用农时进行春播春种。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后,笔者回到乡下围绕撂荒耕地治理进行了调查。
山区耕地为何撂荒?笔者所在地处于湘赣边界的丘陵山区,在记忆中,大部分耕地被撂荒的情形已经有十余年了,种植早稻的场景更是十分难见。然而,现在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一些原本已撂荒多年的水田里有许多妇女正在忙碌地劳作着,而很多田块都在插秧播种早稻。经问询,说是政府下了通知:“今年不允许耕地荒着,村委会负责给农民免费打田和育秧,农民必须种上水稻,否则村里会把地给收回去。”
由于种粮成本急剧上升、效益低下,是农民撂荒耕地的根本原因。根据笔者的调查,即使是赣北平原地区的一个国家级农民合作社,也仍然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并且困境主要来自于产粮效益过低。而在丘陵山区,因为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加之机械应用极为困难,所以即使算上各项惠农补贴,如 耕地保护补贴、稻谷补贴、水稻大灾保险以及机具补贴等,也很难从中获得较高盈利。
“在家种田,不如出去赚钱”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民的心声。这一现象实际上也是基于理性的考量,无奈之举,也是最佳选择。在缺乏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情况下,当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环节,如果没有这些服务,将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机会成本居高不下,这样对农民产生挫伤效果。
为了鼓励农民重新开垦弃置土地,并继续或扩大其庄园面积,有的地方采取代耕代种或者集中流转等形式,还有地方甚至实现了排灌、机耕、机播和防治四个统一。在一些留守老人的心目中,如果能够得到统一帮助打好田,又能提供免费秧苗,那么他们将再次开始这一季度内的小麦或其他作物生长计划。
尽管如此,在某些情况下,即便是在那些还坚持保持小规模经营并试图维持经济稳定的人们中,只有一季度(通常指的是夏季)才进行一次施肥和收获,以确保最大的收益。此外,一些留守老人放弃离家较远而且生产条件差的地段,而改为自家的承包土地养殖蔬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满足家庭成员一年中的蔬菜需求,这对于乡村社区来说既是一个悲哀的事实,又是一点希望的一线光芒。
对于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病毒危机,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更加全面和长期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赖短期内提高财政拨款来缓解当前紧张局势,而应该深入思考我们的政策是否真正符合长期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当下的实际情况。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目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看看它们是否真的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如果不是,我们就必须制定新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幸的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我无法提供详细分析,但我可以提出一个建议: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跨学科团队,该团队由专家组成,他们将致力于研究并开发出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变化及技术进步要求新型工具和方法。此外,我们还应该投资教育项目,使得更多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并通过培训程序提升他们使用这些新工具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
总之,要想有效应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并且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将眼光投向未来的挑战,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我相信,只要大家携手合作,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