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各国生猪养殖规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国生猪养殖规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目录:
- 我国养殖规模化率达70%!猪企仍加快扩张!散户生存危机显现
- 前景如何,养猪业发展前景,养猪利润分析
一、我国养殖规模化率达70%!猪企仍加快扩张!散户生存危机显现
近日2023年成业内收藏重点,其中提及了不少关于生猪产业发展的指导方向,比如要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改造升级。
近些年,规模场发展势头凶猛,最新透露,2022年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超过了70%。
这种形势下,散户生存危机显现
15家猪企1月出栏近600万头猪
根据企业公告,2023年1月,不包括牧原在内的15家上市猪企已出栏594.81万头猪,而牧原2022年出栏6120.1万头生猪,分摊到每个月计算,单月出栏超500万头,这样来看,前16家猪企1月极大概率出栏超千万头猪。
而且据研究机构数据,2022年末,全国前20的猪企出栏量占比或达到全国25%左右,从猪企规划来看,2023年11家猪企计划出栏1.6亿头猪,市场占比将继续增长。
那么规模场的扩张有多快呢?我们以业内龙头牧原为例做个计算。
2018年,全国生猪出栏69382万头,牧原股份出栏1101.1万头,占比1.59%。
2020年,全国生猪出栏52704万头,牧原股份出栏1811.5万头,占比3.43%。
2022年,全国生猪出栏69995万头,牧原股份出栏6120.1万头,占比8.74%。
(全国生猪出栏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8-2022年,在国内生猪产能经历大幅震荡的情况下,牧原股份市场占比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43%,对于全国近7亿头中的生猪市场来说,这个体量是非常大的。
一号文件明确支持规模养殖
规模场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到底有哪些因素做支撑?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宏观层面上,为了稳产保供,官方大力推进并支持规模养殖。
2023年的中明确提出要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改造升级,那接下来各地必将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规模场进行场内设施、养殖模式等优化。
去年中“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一出炉,2022年楼房养猪就迎来了发展。
官方对于规模养殖的支持还体现在资金补贴上,不论是引种补贴、设施补贴或者规模补贴,散户都是很难够到门槛的,这些补贴资金大多流向了规模场。
比如,根据牧原股份2021年年报,其当年获得的补贴达到了3.8亿元。
微观层面上,规模养殖场在养殖技术、设备上有优势,同等数量母猪的情况下,生产效率提高,产能提升也更快。
另外,由于规模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更强,银行等一些主体也更愿意在资金上对其进行扶持。
种种因素作用下,规模场市场占比越来越大,散户则显得“孤立无援”,退场的人不在少数。
规模场持续扩张的情况下,散户该如何生存?我们可以从2023年里看出一二。
散户生存之道
第一,文件提出要发展林下种养。
林下种养属于一种绿色生态养殖方式,一般会与特色养殖相结合。
在当前国内生猪产能充足的情况下,养殖户的钱袋子鼓不鼓主要取决于行情好不好,要看买方市场脸色。
但如果养殖的品种或者生猪品质优良,那“物以稀为贵”,就能由养殖端决定市场价格。
其实我国有很多本土特色猪品种,比如八眉猪、太湖猪、成华猪、金华猪等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结合林下种养或能有不一样的机遇。
第二,文件提到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其实这里说的就是“以大带小”,大企业或者家庭农场进行利益合作,带动散户养殖。
目前生猪养殖行业这种模式并不少见,“公司+农户”“养殖小区”等,找到靠谱的企业抱团取暖,能分摊一些养殖风险。
结语
综合而言,养猪业朝着规模化发展已成定局,这一趋势下,业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散户唯有顺应潮流做出改变,才能不被市场快速清扫出局。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二、前景如何,养猪业发展前景,养猪利润分析
我国是全球最大生猪养殖国家,2016年生猪出栏量6.85亿头,整个猪肉市场规模大约1.4
万亿元,相当于智能手机总销售额的2.3倍,对GDP贡献率超2%。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消费肉类,近年来生猪价格持续波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造成重大影响,因而生猪价格的走势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生猪养殖行业市场规模超万亿,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生猪养殖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生猪养殖产业市场规模巨大,按生猪平均价格15元/公斤,出栏体重115公斤,全国年出栏量7亿头大致测算,生猪养殖市场规模高达1.2亿元。从行业集中度看,2017年我国前五大养猪企业市占率仅为5%左右,行业规模最大企业温氏股份出栏量
1900万头左右,市占率仅为2.8%,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表现为明显的“大行业、小公司”格局,龙头企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行业规模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我国养猪业规模化自2007年开始启动,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出栏占比由 2007年的 29%提升至2015年的45%。2016年以来,牧原、天邦、正邦、温氏等传统大型养殖上市公司,以及新希望等饲料公司抓住发展机遇,快速跑马圈地抢占土地资源,已经反映为2017年出栏量的高速增长,预计2017年规模化养殖比例超过50%。
未来5年大型规模场将享受高ROE、高CAGR黄金期
行业门槛显著提升,未来5年大型规模场享受高ROE与高CAGR
2018年以来,随着环保、资金、土地等行业门槛显著提升,大型规模场较其他养殖主体的优势持续扩大,未来整体出栏量有望实现每年30%-40%左右的高速增长,18年整体市占率有望提升至10%以上。
此外,当前散户仍提供全行业50%左右的出栏量,大型规模场在规模化进程持续推进,散户逐步出清的过程中,自身的低成本优势仍可保证中长期享受成本红利带来的超额收益,未来5年对于大型规模场,将是高ROE与高CAGR并行的黄金时期。
生猪价格超预期下跌
节后生猪价格超预期下跌。截至3月2日,生猪价格较春节前下跌了21.80%。仔猪和猪肉价格跌幅较小,较节前分别下跌了3.48%和1.52%。二元能繁母猪价格基本保持平稳,较节前下跌了0.18%。
影响猪价的五大因素
影响我国猪价的五大因素是:
趋势因素、周期因素、季节因素、偶发因素、货币因素。其中,周期性因素是判断猪价走势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涨趋势,生猪价格重心未来将不断上移。每年第三季度和春节前是猪肉消费的旺季,猪价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扬。疫病、政府调控等偶发性因素影响边际供给,会导致所在周期的延长等。货币投放量会影响猪周期波动幅度。
环保加严下的猪周期
环保政策加严下的猪周期较前几轮周期不同。在环保去产能的背景下,大量散户退出,行业集中度提升。能繁母猪存栏量从2014年开始就一路下行,并没有因为2015-2016年猪价的上涨而回升。
同时,在母猪存栏量低位的情况下猪价从2016年5月开始大幅下行。生猪存栏量和猪价也产生背离。传统蛛网模型下的猪周期失效,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养殖规模化水平和养殖效率的提升,二是生猪出栏体重有较大提升,猪肉的供给并没有因为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的减少大幅下滑。因而即使在环保的严厉调控下,生猪产能仍然较为充裕。
此次节后猪价快速下跌主要来自于养殖场的抛售和屠宰场的压价。一方面,年前的两场降雪导致很多养殖场都出现了压栏的情况,春节前后养殖场开始集中抛售,短期内生猪供给快速增加使得猪价下跌。
另一方面,屠宰企业借势压价,在生猪集中抛售的情况下,屠宰场收猪比较容易,他们的议价能力相对比较强。节后猪肉价格没有明显下跌正体现了这一点。预计产能出清仍需1个月左右,猪价或在4月反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各国生猪养殖规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各国生猪养殖规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