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散养母猪的管理

1存在的问题简析

1.1营养供应不平衡农村母猪生产中,大部分养殖户没有根据后备母猪、怀孕母猪、哺乳母猪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分阶段供给适宜的平衡营养饲料(配合饲料或浓缩饲料);或者准备一种营养平衡的母猪饲料,按不同阶段喂以不同的采食量。受传统养猪的影响,认为母猪耐粗饲,其营养需要低。因此,仅喂少量大猪料或喂少量的玉米、麦麸、米糠等单一原料,喂以大量的青绿饲料,以及粮食加工副产品,使母猪不能获得足够、平衡的营养供应,体况不良,影响繁殖性能。

1.2饲料供应量不足有的养殖户为降低母猪的饲养成本,在没有饲喂营养水平适宜的母猪专用饲料、而是单一饲料及青绿饲料的情况下,仍然严格控制母猪的采食量,采食量严重不足;怀孕母猪本应安静、温顺,但因饲料量不足,过度饥饿,在饲槽周围不安走动、张望,甚至前腿站立于猪舍之间近45em高的隔墙上.遇生人也无所惧;怀孕后期和分娩初期的母猪体况就很差,分娩仅二周的这种母猪走路“摇摆”。有的良种猪饲养户机械地按照该品种的饲养手册中推荐的日采食量,而不是根据猪体重、体况、胃肠容积、饲料营养浓度、季节、生产水平等灵活确定、调整采食量,造成良种母猪因采食量不足,长时间在饲槽、舍门处走动和张望,然而这样的母猪已过肥。

1.3营养水平过高营养水平过高的情形,多存在于部分良种母猪饲养中。这些母猪的采食量基本上按该品种的饲养手册推荐量确定。母猪体脂沉积过多,肥似育肥猪,部分母猪还有饥饿感。对这种母猪,养殖户未认识其对繁殖性能的不利影响。或者是减少饲料喂料量(将造成更强的不安静),而没有采取恰当的措施,降低饲料的营养浓度;或原饲料品种不变,适当减少喂量,增加麦麸等纤维性饲料,增加饱感。

1.4缺乏有效的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包括:病原由场外向场内、由场内向场外、场内不同舍不同个体之间传播的评价、预防、消除和效果。如:没有循环车道,进场出场同一道路;猪舍设计和布局不合理,后备、怀孕、分娩、哺乳母猪、商品猪同舍饲养;料槽不便彻底清洗;舍内外的污水粪便不便排出;新进猪无观察舍,未隔离饲养;无专用的病死猪处理坑;场内场外定期彻底清理消毒难以执行等等。为病原传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无法消除病原传播链,仔猪黄痢、白痢、腹泻、呼吸系统疾病等常发,混合感染、继发感染较多,药物疗效不佳,防治效果不稳定。

1.5疾病防治技术滞后缺乏有效的预防、程序化、整体性疾病防治观念和技术措施。表现为:照搬推荐的免疫程序,注射方法不当(局部肿胀);不重视环境控制;从局部考虑个体的技术方案多,以整体考虑、群体化(或规模化)的预防性技术方案少,发病再治;技术措施未有效考虑猪只生理和病理、病原特性、药理、可操作性、饲养管理的综合作用;体外寄生虫引起的皮肤病多,未重视等等。造成常见病治疗工作占据了日常工作的大部分,且防治成本高,效果差。

1.6饲养记录不全,未进行科学的生产效果评定未建立全面的饲养记录,对猪群、个体的饲料、采食量、体增重变化、预防和治疗等日常管理未记录,母猪哺乳期的体重损失,采食量、仔猪出生重、日增重、断奶重、饲料消耗等生产性能指标,仅能概略估计,不利于评价、改进饲养管理。

2母猪的饲养管理目标

2.1提高和稳定母猪的繁殖力增加排卵数,提高受精率、受精卵定植数和胚胎着床数。减少胚胎死亡率和流产,提高产仔数、仔猪初生重、健康及均匀性。提高哺乳仔猪从母猪获得的抗病力,提高生长速度、成活率、断奶重和均匀性。缩短母猪到下次配种的间隔时间。尽可能延长母猪的利用年限(繁殖期)。减少母猪繁殖障碍。

2.2提高母猪生产性能的支持性目标提高母猪怀孕后期(分娩前3周)的营养供应,确保胎儿快速生长(新生仔猪初生重的4o%是在妊娠期最后3周内获得的)。提高哺乳期饲料(营养)摄人量,尽量减少母猪体组织损失,分泌数量足够、质量稳定的乳汁,增加窝重。缩短断奶发情间隔时间,维持母猪各阶段适宜的膘情(肌肉、脂肪和体况),避免过瘦或过肥,减少从一个繁殖期到下一个周期膘情的大幅度变化,加快发情配种。提高免疫力、种群的健康水平、母猪初乳和抗体的水平。优良的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