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山城农机如何下田

4月20日,在重庆市永川区大安街道二郎坝村,当地村民正抢抓农时开展春耕生产。只见农机手驾驶着一台大型播种机在田地里来回穿梭,轰鸣的马达声响彻田野。播种机上装的是玉米和大豆两种种子,从4月中旬起,重庆市21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永川开始试种。

所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就是采用大豆带与玉米带间作套种,实现作物协同共生、一季双收、年际间交替轮作,可有效解决玉米、大豆争地问题。这是当前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的重要举措。

当地种植大户、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李刚介绍,今年春耕,他的合作社一共流转了五百多亩土地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其中一百多亩地用于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试种推广。

“以往,我们都是单独种植玉米。通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保证玉米收成的同时,每亩还能多收二三百斤大豆。今年试种成功以后,还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李刚说。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具有全程机械化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大型农机下田播种。

但在以丘陵山区为主的重庆,让农机下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掌田、鸡窝地”“小、短、陡、弯、碎”是重庆耕地自然禀赋先天不足的真实写照。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一级调研员胡腊全介绍,地块不平整、地块细碎和田间道路缺乏等土地条件的制约,成为重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长期面临的突出问题。

从2014年开始,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开展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试验、试点和推广工作,规模化推进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陡变平和互联互通”等宜机化改造,为大中型农机下地作业、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现代化生产创造条件。

胡腊全表示,重庆市的宜机化改造按照“两个百分之百”的目标推动,即“改造后100%的地块机器自如穿梭作业”“100%的农作物机械操作能及”。重庆市还出台了宜机化改造方面的地方标准——《重庆丘陵山区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技术规范》,科学确定了五种宜机化农田类型、七项建设内容、十一个定量参数。

胡腊全介绍,重庆对宜机化项目实行“先建后补”,针对不同改造类型给予每亩1000元至2000元的补助,较好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也提高了业主参与的积极性。

据他介绍,近几年来,重庆进行宜机化改造和示范带动的农田面积已达100万亩,全市达到宜机化耕种条件的农田面积有700多万亩。“未来,重庆将以农田宜机化改造为抓手,将宜机化示范项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三峡后续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及人居环境建设等项目相结合,按照千亩级、万亩级、十万亩级规模,整村整乡连片规划,规模化标准化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确保2025年全市宜机化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胡腊全说。

重庆是如何做到推动宜机化改造的同时,又不耽误春耕生产的?对此,胡腊全表示,在重庆,一般宜机化改造最佳时间为秋收后到第二年的初春。改造中,业主自行向区县农业农村委申报,备案登记后按照“谁用地谁建设”“先建后补”的原则建设,因此业主可以灵活掌握改造时间,一般500亩左右规模的农田,开展宜机化改造两个月左右就能全部完成。也就是说重庆的农田宜机化改造可以在秋冬季节完成,在保证改造质量的同时完全不影响来年的春耕生产。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永川区能够顺利开始试种,也与当地开展的农田宜机化改造初见成效有关。永川区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吴修明介绍,从2016年以来,永川区累计对12.5万亩农田进行了宜机化改造。

“据我们测算,通过宜机化改造,可以增加耕地有效耕种面积5%到10%左右。所有田块和道路全部相连,大中型农机具可下地作业,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等难题,也能显著提高耕作效率。”吴修明表示。

据他介绍,对农田实施宜机化改造后,也有利于当地合作社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老百姓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二次分红”的模式,增加了老百姓的收益,土地的集约化使用也为今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来源:新华网

编辑:于婷婷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