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际,河蟹上市,北方地区早捕的成蟹投放蟹种,为明年丰收奠定物质基础。运输技术不佳,往往导致大量死亡。本文将介绍运输途中既要保鲜又要保活的技巧。
一、幼体(蟹种)
自游泳状态至性成熟前,这一阶段可用于养殖的幼体称为蟹种。从规格来看,由1万尾/公斤至2万尾/公斤称为鱼种。在运输幼体时,一般习惯用尼龙丝袋盛放后装入竹篓或塑料泡沫箱,但这通常会降低成活率。科学的方法是,在5℃~10℃之间进行装运,温差控制在2℃以内,同时保证通风透气,并保持潮湿以防止活动。此外,在发运前应先让待运幼体排空肠内粪便,然后再装运。这样的处理可以确保24小时内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甚至更高。
二、成熟个体
由幼虫经历8次脱壳之后达到性成熟,即为成蟹,其规格因水域环境而异,大致在50克/只至150克/只之间。在运送这些个体时,要尽量维持原来的温度,不宜温差超过5℃(必要时使用冰冷),避免过热影响其生存。此外,对于短途和长途都需注意避免挤压和密封容器,以减少死亡率。一旦完成装载,则需加盖并扎紧,以防止爬动失去水分。而且为了保持湿度,可以在容器底部铺上泥土或蒲包,再将每只螃蟹平整摆放在上面叠加起来。当容器填满后,再覆盖并严密封闭。另外,为防止风吹干,可以使用麻袋等物品挡风。这样做也能保障24小时内的成活率高达95%以上甚至更高。如果是抱卵亲螃蟹或交配用的雄螃蟹,则需要单独包裹,用毛巾将它们包裹好,以防操作不当导致腿脚损伤。
通过以上方法,无论是对于小型或者大型河蚌,只要遵循科学化、合理化的流程,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它们在交通过程中的生存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比例,使得河蚌能够健康到达目的地,为后续养殖提供了坚实基础。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