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敕勒川畔反复构筑母猪群的理想胎次结构

理想的母猪群胎次结构应当是:第一胎母猪占21%。第二胎占19%。第三胎占16%。第四胎占13%。第五胎占12%。第六胎占9%。第七胎以上则不超过5%。

一、及时进行初期妊娠监测通过精确的早期检测,确定是否怀孕,避免空怀带来的经济损失。此举有助于提升整体繁殖效率,并减少无效饲养成本。在配种后20到25天内,对母猪进行B超扫描,以便尽早发现并处理未能受孕的情况。

二、严格控制发情和返情周期首先,确保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在适当时机进行,因为准确的发情时间对提高繁育力至关重要。而且,只有准确识别出发情期才能保证成功配种。此外,当场所没有妊娠诊断仪时,要依靠经验判断返情母猪的情况,从而及时安排复配。在每个生育周期中,应定期检查返情情况,即在与第一次排卵相隔18-24天和39-45天,以及与第二次排卧相隔60-66天左右。

三、高效利用成熟公猪来查找发情状态每日至少两次观察公猪行为,一次在喂食后的30分钟内,还有一次在下班前。这有助于刺激母猪,同时也可以识别出返情的母亲。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每只公猪应与母群接触两次,每段时间为20分钟。此类操作最好由经验丰富且能够区分不同动物特征的人员完成。

四、减少非生产性时间以优化资源配置,将非生产性时间(即非怀孕和哺乳阶段)控制在较低水平,为此需要不断改进管理策略和技术措施,使之符合高效生产力的要求,如缩短饲养周期、提高产仔率等,以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不论是优秀还是一般水平的养殖场,其非生产性时间都应该尽量保持在30到40天之间,而许多实际操作中,这一指标往往远超这个范围,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现有的管理实践以达到最佳效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