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护水杉调整道路规划以促进苗木生意一年能赚多少的繁荣

上世纪40年代,我省恩施利川一棵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水杉王”被发现,才推翻了“水杉灭绝论”。此次发现,也被誉为20世纪植物学界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武汉园博园北广场外,占地3.3万平方米的杉杉湿地里,杉影婆娑、稻香蛙鸣,每天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流连。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因修路,险些毁于一旦,如今则变成向市民讲述水杉历史、文化与保护的生态大讲堂。

日前,我再访园博,与尹伟伦院士重逢,他连声称赞:武汉园博园对水杉的展示与保护,实现了他当初的建言,最大限度地彰显湖北、武汉的水文化特质。我不禁感慨:为护水杉修改道路规划,是一次智慧和关怀融合的大事件。

位于园博园北广场,与银湖相接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它分成了两部分,一侧是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生态湿地,有逾500棵水杉、池杉及中山杉;另一侧则是稻香蛙鸣的小湖坡,在季节变化时种植各种本土农作物。馆区建设部负责人介绍,我们在设计之前,就有50株各色树龄20年的各色树木,但按照最早规划,一条道路将通过这里,那些美丽的心脏将被砍掉。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修改规划,将直路改为弯路,以免损失这珍贵的地理资源。

为了让这片绿意盎然的地带更加完美,我们设计师们围绕这个核心景观重新布局,并新栽200棵胸径13至15厘米的小小生命,以及300余棵池柏和中山柏,使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如此迷人的风景。在除了这个湿地之外,还有两处其他区域展现着不同的风貌:在艺术馆中,有十余株标本级别精致的小雪景;而南区楚江旁,则有一条数百米长的小溪边,有482棵高个子的守望者。

院士尹伟伦说:“这些古老而又坚韧不拔的一代巨人,他们耐住沉浮,无畏风霜,从未放弃过抵抗死亡挑战,只因为他们心中的信念和希望。”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传递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在我看来,这段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植物学知识的问题,更是一种关于自然与人类共存关系的一课教训。

1983年,当我还只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省恩施利川那块古老而强壮的心脏,被人们发掘出来,它宣告了“水杉灭绝论”的终结,而这一刻,也成为了20世纪植物学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后,不断有人投票选出最佳城市树木,最终,“清凉如玉”、“姿势端庄”的四川大叶橡成为武汉市树。而现在,那些曾经遭遇威胁但幸存下来的英雄们,却以一种新的身份——作为行道树——继续见证着城市生活每一天的起伏波动。

去年7月,在举办专家咨询会期间,我提出了一个设想,要在百湖之城举办这样一次盛会,同时突出我们的特色元素,比如我们的湿地环境。这一切,如同画面一样逐渐落实于现实之中。我听他说:“这是对自然最好的尊重,对未来最好的承诺。”他的话让我深受触动,因为我知道,现在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简单的人造或改造,而是在努力塑造一种更好更健康的人类社会文明。

最后,让我再次感谢那些勇敢抵抗逆境并且依然屹立到今日的大使们,它们证明了生命力永远不会枯竭,而且它们对于任何时代都具有无穷魅力和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