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口县香菇丰收问题存在执行党内法规不力

重庆城口县香菇产业扶贫模式初见成效,但执行党内法规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鸡鸣乡的祝乐、茶坪村通过与城口县鲲鹏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的合作,成功打造了规模化的香菇基地和分散的大棚,吸引了40多名农户参与采摘和加工工作,每天产量超过1吨,有时甚至达到3吨。

自被列为深度贫困乡镇后,鸡鸣乡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主要扶贫项目之一。城口县鲲鹏食用菌种植股份合作社与祝乐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投资建成了一个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菌袋加工厂,并引进空气能烘干机5台,年产值达到了400余万元,为54人提供了就业机会,每月可实现增收2000余元。

该市场主体还积极收购群众自产的农产品,累计销售额达230余万元,为86户群众带来了增收,其中包括37户建卡贫困户。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经采摘并销售鲜菇30余万斤,总产值超过100万元。

然而,这项成功的扶贫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执行党内法规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基层工作人员及相关企业员工进行严格培训,对党内法规知识掌握不够,对法律责任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在资金使用和利润分配等环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资金未按规定用于改善生产条件或支持更多家庭,而是被个人滥用或用于其他非生产性支出。此外,还有个别地方在开展此类扶贫项目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共治共享机制,使得项目效果受限。

因此,要确保这一扶贫模式能够持续发挥作用,并真正帮助更多的人脱貧致富,就必须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及相关企业员工进行法律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建立健全财务审计制度,以确保每一笔钱都能够高效、透明地投入到提高生活质量上去。同时,还需鼓励更多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将其转变为一种社区共同发展的事业,从而促进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让更广泛的人群受益于这个模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