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地区饲养的鱼类大都为青、草、鲢、鳙、鲤、鲫等温水性鱼类,这些品种一般在水温低于10℃时就开始停食,进入越冬状态,东北三省更是需要长达100多天的冰下生活。许多渔民朋友认为鱼类停食了,鱼儿不长了,就可以不管了。其实不然,鱼类越冬前后的管理尤为重要,若不加以重视,很可能导致少量甚至大批冰下死鱼的后果,给渔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我们总结出以下5条管理措施,供广大渔民朋友借鉴参考。
一、做好鱼体检查,杜绝病鱼越冬
随着水温的降低,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减弱,越冬前后鱼病也明显变少,但适应于低温的部分真菌和寄生虫类的车轮虫还潜伏在水体中,随时可导致鱼体水霉病和寄生虫引起的烂鳃病,尤其是拉网过后的鱼塘就更加明显。但由于冬季鱼类的活动量减弱及水温环境因素的影响,使病鱼在水面上难以被发现。如果池塘结冰后发现鱼病,再进行治疗就比较麻烦,而且得不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越冬前应做好鱼塘用药的预防工作。方法是:在天气暖和的午后亩用200克溴氯海因泼洒一次,隔2~3天后再亩用200毫升的车轮灭(苦参碱)泼洒一次,可有效预防冬季病害的发生。
二、增加鱼体脂肪,提高鱼类体质
许多渔农都知道:鱼类越冬后鱼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消瘦,一般四大家鱼体重可减轻5%左右,特别是草鱼和鳊鱼的体重下降还会更大。这是因为鱼类停食后,进入半冬眠状态。虽然鱼类因低温不需要大量的能量,但鱼在较低的水温下仍会有一定的活动,促使鱼机体内脏还需要一部分能量来维持生命。有些渔农认为在鱼长成成鱼之后可以投喂一些低质量饵料,以减少鱼塘的投入,其实这样并不科学,在鱼类停食前20天甚至一个月内反而更应适当投喂一些高质量的精饲料,如鲤鱼料的蛋白质应在32%以上,草鱼料的蛋白质应在28%以上。最好在饲料中添加5%左右的玉米增加饲料有效糖的含量,从而增加鱼类的脂肪,增加鱼体肌肉的厚度。这样鱼体可以避免严寒气候带来的冻伤,有效减轻越冬带来的“掉膘”问题。
三、加强池水管理,提高水体质量
冬季鱼塘冰封后,池底水温并不一定很低,沉积在池底的残饵、粪便和一些死后的浮游动植物依然会发酵分解,这样既消耗水中的溶氧,又产生出类似夏季池塘中常见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再加之冬季低温、光照时间的缩短、微生物的减少、溶氧的降低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有害物质在低温下难以分解转化,因此,在低温下消除水体的有害物质比夏季高温时困难了很多。所以,对越冬池塘最好在水温不低于18℃时亩用0.5~1千克的生物制剂EM菌泼洒一次,或者采用“磁性水质改良剂”(硫酸铝和强机体复合物)亩用1千克泼洒一次。当鱼类完全停食后,亩用150~200毫升的“轮虫快克”(主要成份乙酸素)可有效预防水体中浮游动物的过量发生,从而能够保证越冬鱼塘的水体质量。
四、推迟停食时间,冬季合理投喂
常见的温水性鱼类在水温10℃以下时就有明显的停食表现,大部分渔农也习惯不再给鱼投喂饲料了。经过我们对鲤、草、鲫、鳙在水温低于10℃时做过的多次试验表明,这些鱼类每天给极少量的饵料,在短时间内仍能很快吞食。由此可见,鱼儿冬季的停食时间越晚越好,即使在停食之后,选择在晴朗的午后投喂少量的饲料也是有好处的。
五、搞好水体增氧,确保安全越冬
严寒的冬季已是冰封水面,为了让鱼儿安全越冬,我们建议在结冰前把增氧机偏移向料台附近,每天定时开机半小时左右,这样以保证增氧机附近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不结冰,以达到冰下水体长期通风换气、提高水体溶氧的作用。另外,对渗水的池塘,要定时加注新水,保证冰下水的深度最好在1~1.5米之间。加水时一定要从下而上加水,切莫形成二茬冰,防止鱼类冻伤冻死。同时在大雪天气要合理地清扫积雪,保证冰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总之,鱼塘的安全越冬是来年丰产丰收的关键一步,希望广大渔民转变观念,以科学的方法搞好鱼类越冬工作。
标签: 山东农业大学综合教务系统 、 湖南农业大学综合信息服务 、 农业综合 、 生态农业涉及农家肥料的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