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与农业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笔者所在的江西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时,正在开展撂荒耕地治理行动,抓住农时进行春播春种。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后,笔者回到乡下围绕撂荒耕地治理进行了调查。
山区耕地为何撂荒?笔者所在地位于湘赣边界的丘陵山区,在记忆中,大部分耕地被撂荒的情形已经有十余年了。然而,如今却是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原本已撂荒多年的水田里,有许多妇女正在忙碌地劳作着。经问询,这是因为政府下了通知:“今年不允许耕地荒着,村委会负责给农民免费打田和育秧。”
种粮成本急剧上升、效益低下,是农民撂荒耕地的根本原因。在江西余江的一次调查中,即使是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水稻合作社,也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其中主要来自于产粮效益过低。而在丘陵山区,由于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加之应用机械极为困难,即使算上各项惠农补贴,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也很难从中获得较高盈利。
“在家种田,不如出去赚钱”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民的朴素认识。这也是基于理性的考量,同时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在缺乏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统一管理和协调,一些需要投入大量劳动的地块,将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机会成本居高不下,从而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了鼓励农民复耕,并提供统一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有的地方采取代耕代种、集中流转等形式,或引导村委会发挥作用。一位六十余岁的小老人告诉笔者,她家两年没种田了,但如果村里会帮忙打好田,又给发秧苗,那肯定再接着种。她的话表明,如果能够提供有效支持,小老人可能就会继续种植。
同时,在一些仍然坚持種粮但只做单季工作的情况中,可以通过提高单季产量来弥补经济损失。例如早稻亩产380公斤,而单季中稻亩产440公斤,因此很多小holders选择只做单季工作。此外,还有一些留守老人的家庭放弃离家较远、高昂成本的地段,只是在离家的近处自家承包田里养殖蔬菜,这样既节省了一定的开支,又能确保家庭日常蔬菜需求得到保障。
对于如何应对疫情下的撂荒耕地问题,一些地方提出稳定早稻播植面积至1800万亩以上,以实现全年438亿斤 粮食总产目标。但这意味着要增加早稻播植面积160万亩左右,这将是一个艰巨任务,因为当前许多小holders都愿意放弃種籽减少土地使用率。此外,对于因工作不力造成3亩以上或10亩以上季节性 撂荒的问题,也需要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以激励各级干部落实政策并提升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最后,我们认为,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基层组织能力,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并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農業生產提供必要保障,同时还需关注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改革,以促进農業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農业活动更加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升国家食品安全水平,对抗新冠肺炎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湖南农业大学综合信息服务 、 农业技术综合基础知识 、 农业综合新闻 、 湖南农业大学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 农业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