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
太湖新银鱼
形态特征
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后段较侧扁;头部平扁,呈三角形。吻短。口小,上下颌骨各有一排细齿,口盖上无齿,下颌前端亦无犬齿。胸鳍小,具有肌肉基。背鳍后方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鳍。体无鳞,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排较大的鳞片。生活时全体透明,从头的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脑的形状,死后全体为乳白色。各鳍较透明,无色,体侧每边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点。
分布范围
太湖新银鱼原产于太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附属湖泊中。
栽培技术
1、生物学特性:太湖大银鱼的成鱼体长约13~22厘米,形态略圆形似玉簪,似无骨无肠,细嫩透明,色泽似银。大银鱼因受精卵可在盐度小于2%的水体中正常发育,孵化苗可在盐分小于0.8%的水体中正常生长,所以可在内陆大水面水域进行养殖。 2、移植水域的条件:面积至少应在1000亩以上,水深在1.5米以上,水质应无污染。 3、控制水质:太湖银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在18℃~28℃之间为宜。养殖过程中,还要加强检测水中的溶解氧、PH值、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及时调整水质,保持水质平衡。
主要价值
太湖新银鱼因全身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可清晰地看到其肌肉透明骨骼,在水里生活时,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因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太湖新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因此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生长习性
太湖银鱼是纯淡水的种类,终生生活于湖泊内,浮游在水的中、下层,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也食少量的小虾和鱼苗。半年即达性成熟,冬龄亲鱼即能繁殖,产卵期为4~5月,生殖后不久便死亡。
功效作用
太湖银鱼有润肺利水、补虚健胃、善补脾胃、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帮助消化、降血脂、化痰止咳、补气血等功效。
营养成分
太湖银鱼的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均与长江间银鱼相似。每百克鲜银鱼可食部分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鳞102毫克,铁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干银鱼含蛋白质72.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0.5克,钙761毫克,磷1154毫克,铁7.5毫克。全鱼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滋养补肾、健胃补虚、益肺、利水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泄泻,营养缺乏,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症。《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它“养胃阴,和经脉,小者胜,可作干。”
病虫防治
对于太湖新银鱼的病虫防治,应注重预防为主,通过综合防治手段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和管理,确保太湖新银鱼的健康生长和优质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