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生长速度与水温、饲料等因素有关。一般刚孵出来的幼苗体长约0.3厘米,一个月后长至6厘米左右,到第二年年底体长可达13厘米,体重15克左右。
1、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层生活的鱼类,常栖息于底泥较厚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区。
泥鳅适宜的生活水温为15-30℃,最佳生长温度为23-28℃;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钻入泥中度夏;水温低于5℃时,泥鳅钻入泥中冬眠。
泥鳅对低氧环境的适应力很强,因它有鳃、皮肤和肠道三种呼吸器官。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常窜到水表面呼吸空气,而在泥中靠皮肤与肠道呼吸,故水中溶氧很低时也能正常生活。
2、泥鳅的食性与生长规律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天然水域中,常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底栖生物、水草(如小浮萍)、植物碎屑等有机物为食。
幼鱼阶段多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蚯蚓等。
当体长8厘米左右时,除了摄食小型甲壳类、昆虫幼虫、蚯蚓外,还摄食丝状藻类和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有时还摄食底泥中的腐殖质。
当泥鳅体长大于10厘米后,则以摄食植物性饵料为主,兼食部分动物性饵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配合饲料。
3、泥鳅的繁殖习性
泥鳅一般两冬龄后性成熟,属多次产卵类型,一年可产卵2-3次。开春后水温上升到18-20℃时,成熟者开始自繁。
一般多在4-6月繁殖,5-6月为繁殖盛期。卵,半透明,有黏性,但黏力不强,易从鱼巢上脱落。
泥鳅的产卵时间多在清晨或夜间。产卵地点通常在有微流水、水草丛生的浅水处。
标签: 农业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