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类养殖不易揭秘暂养失利的致命原因

在我们探讨暂养河蟹发病死亡的原因时,首先需要认识到商品河蟹捞起后未能及时销售而造成的暂养现象。然而,这些暂养河蟹有时会遭遇疾病和死亡,从而给养殖业带来损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悲剧?以下是几点深入分析:

环境污染:淤泥过厚 - 很多改建自鱼池的临时存放池塘并未进行彻底清理,其淤泥厚度可达30-50厘米甚至更厚。这类环境不仅为病原体提供了滋生场所,还可能导致河蟹颜色变深、腹部出现黄锈,显得病弱无味,并且抗病能力差。

水质交换不足:缺氧风险 - 大多数临时存放池塘缺乏有效的进排水系统,只能依赖潜水泵进行有限的水替换。这种情况下,难以清除污垢和净化水质,最终导致严重缺氧问题,对河蟹来说轻则影响食欲和蜕壳成长,重则直接致死。

钙质补充不足:偏酸性水质 - 许多临时存放池塘的pH值远低于甲壳类生物适宜的范围,更不用说小面积池塘在钙质补充上存在更大挑战。在没有事前石灰清理或事后补施的情况下,加之饲料中的蛋白质和钙质普遍匮乏,这就使得早期的小螃蟹无法顺利从“黄螃”转变为“绿螃”,最终夭折。而且,在偏酸性的条件下,即便是成熟的小螃蟹也难以健康成长。

生态管理不当:栖息环境差异 - 临时存放池塘建设往往主要考虑防止逃逸,而忽视了对河蟹生态需求的满足,这些营造出的栖息环境对于维持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此外,无沉浮植物供其栖息,同时由于无坡度的地形,使得投喂情况无法得到监控,因此无法确保饲料是否适口以及投喂量是否合理。

过度集中与过渡期延长 - 河蟹果于9月份开始临时存放在某些地区,而有些地方甚至是在8月份就开始了这段时间内,每平方米都可以容纳0.4-0.45千克的小螃蟽,这种密集程度极易引发蜕壳障碍加剧一些小螃已有的弱体状况,有些软壳的小螃被同伴吃掉成了美餐;即使勉强完成蜕壳,小螃因体弱抗感染力差,也很容易因此而亡去。而那些受伤或已经患病的小螃进入临時储藏处后,则成为整个群体疾病传播源头。

标签: